读完这本书,我们泪流满面
知道《我和小素》这本书,是因为资深少儿出版人海飞。在回忆上半年印象深刻的少儿图书时,他提到了这本书,并用了“感动”一词来形容。
这本书的作者黄春华,身处武汉,身边多位亲人也奋战在抗疫一线,丰富的经历、多重的身份,决定了他对于疫情有着深刻的思考与理解。
编辑说,她们阅读书稿时就看哭了;
发给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审读时,她中午收到晚上就读完了,感动了好久;
版小编拿到书后,一下午的时间读完,阅读中也几次落泪……
事实上,这本书之所以打动人,除了抗疫主题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当下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关注。
那么,这本抗疫长篇儿童小说是怎样诞生的呢?版小编特约请该书出版方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高静,请她详细讲述了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有幸见证它的诞生
高静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关注疫情之下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积极发声,是作家和出版人等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样不同寻常的一年必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也必将成为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因为这是我入行的第三年,作为原本还处在“保护期”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名新编辑,有幸见证了《我和小素》的诞生。
编辑作家间的默契与共识
《我和小素》由武汉儿童文学作家黄春华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今年6月出版。面对2020年发生的这件大事,作为始终“心向孩子、面向未来”的出版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告诉他们2020年的这场抗疫壮举。
疫情期间,关于疫情的图画书和报告文学作品陆续出版,它们或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儿童普及关于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或以直抒胸臆的表达反映疫情之下的众志成城。
在积极广泛学习并科学分析同行的选题策划亮点之后,安少社决定从自己的优势领域儿童文学原创出版出发,策划一本反映抗疫主题的长篇儿童小说,旨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疫情,以期引起儿童读者的强烈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疫情之下的现实生活,感受全民抗疫、共克时艰的决心和意志,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起实现成长。
邀请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作家,并让其在短时间内、紧张的氛围中创作完成一部长篇儿童小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们最终和作家黄春华实现了默契,达成了共识。
在我与黄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2003年“非典”期间,黄春华老师就居住于当时的疫情中心深圳,这次他又身处武汉,身边多位亲人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亲身感受到武汉紧张的疫情氛围,同时又是那些逆行者背后默默支持的家人,这样丰富的经历、多重的身份,决定了他对于疫情有着深刻的思考与理解。
非常巧的是,我入职安少社后,首先具体负责的出版项目就是黄春华老师的作品,对其创作风格非常熟悉。他专注于探究青少年在逆境中的心理成长,挖掘深刻,视角独特,极具辨识度。作品气质和抗疫过程中传达的“生命教育”主题非常契合。经过连续多日每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我们达成共识,创作启动,各项出版流程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考虑到作品特有的当下价值和时效性,本书的出版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在作家提供创作大纲后,我们的编辑团队便就作品人物设定、情节架构、细节刻画等与作家进行多次讨论,得到了黄春华老师的认可。
创作开始后,作家完成一部分书稿便交给出版社同步审读……出版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作家的信任和支持——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方式向孩子讲述2020年发生的事,成为我们积极推进出版《我和小素》最大的动力。
一气读完泪流满面
创作之初,作家始终围绕普通武汉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自觉隔离在家而发生的故事进行情节架构,因此一度曾想用 “隔离”作为书名,但是经过反复推敲论证之后,最终将书名定为“我和小素”。
乍一看,这个书名似乎与疫情没有太大关联,却体现了作家和编辑对文学作品长久生命力的追求。正如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在读完《我和小素》之后所说:“它首先是一部关注当下青少年心理状态的成长小说,其次才是一部应时而生的抗疫主题小说。”
书中的“我和小素”包含多重意象:“我”既是主人公杨若溪,又代表着当下众多独立、极富个性的少男少女;“小素”既是另一个主人公小素,也代表了疫情之下,那些不幸感染病毒,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最终康复的普通人。“小素”这个人名的意象还饱含着普通人在疫情期间对素常生活、人间烟火的期待,是武汉各界那些淳朴的抗疫故事的缩影。
由于主题的特殊性,作品不得不涉及“死亡”这个话题。如何在儿童接受能力范围内向孩子讲述这个沉重的话题,这是编辑最为关注的。作者处理的非常巧妙,他没有过度渲染病毒袭来的惨烈,而是着重表现疫情之下“隔离不隔爱”的大主题,刻画少年在疫情中的成长,领悟了责任与担当。
书稿交稿后,安少社从社长、总编到编辑、营销,无一不是一气读完,泪流满面。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久久挥散不去,亲历疫情,大家对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故事细节都能感同身受,武汉抗疫的点点滴滴,作家的真情实感永远烙印在了作品中。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作品中提到民谣歌手冯翔的《汉阳门花园》。大概是一年前我便听过这首歌,当时只是觉得歌词中的武汉方言有趣,歌手的嗓音忧郁低沉,再无其他。
读了《我和小素》后,才恍然理解歌词中的武汉方言“家家”,原来指的就是外婆,再听这首歌时,主人公杨若溪与外婆的点点滴滴都在我脑中回放,这首歌被重新赋予了情感与生命。家家每天在家中等外孙的画面、家家用铫子煨的藕汤……一切都成了主人公杨若溪心中永远的怀念。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有着太多来不及说再见的永别,生命那么脆弱,可是人类又是那么坚强。我深深地为人性的淳朴与善良而感动,也深信人类在这场病痛中一定能够重生。
足足15本纸样
从拿到完整的书稿到作品出版上市,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编辑团队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断与作者讨论,力求让作品真实不浮泛,让人物个性真实而生动。
在编校过程中始终秉承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在三审一读、三校的基础上增加审读次数和校对次数,付印之前,我细数了一遍纸样,足足有十五本。
我们一面面地翻,一句句地读,就其中的细节反复揣摩、不断完善。如今回想起这些曾经让人“泪奔”的瞬间,却别有一番“幸福”在心头。
如何让一本书以最适合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装帧设计、插画尤为重要。承担《我和小素》装帧设计工作的是社里的资深美编,邀请参与的插画师经验也非常丰富。大到封面设计、正文的版式设计,小到字体、字号、行距、书眉的细微调整,编辑和设计团队反复推敲。
在几易其稿之后,最终把封面聚焦于逆行者医护人员和主人公之一少女小素的身上,上下呼应的人设形象,包含“守望、归来与新生”的寓意,令读者捧起作品看到封面就感受到作品想要呈现的现场感,从而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我和小素》出版后,短短一个月时间产生一定的反响,先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版协“儿童阅读好书榜”生命教育主题书单。从选题确定至今,几个月过去了,武汉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回溯过去,许多打动我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感谢与这本书的相遇。
我们的编辑团队也在图书出版后立下一个约定:等疫情缓解,我们去武汉,即便樱花已经凋零,也要去青山公园转一转,到民主路走一走,去户部巷逛一逛,到汉阳门花园看一看,摘下口罩,在茫茫人海中与每个人坦诚相见。
希望多年之后,《我和小素》这部作品依然能打动那些没有经历过这场疫情的小读者,他们能够从中了解难忘的2020年发生了什么,学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并从作品中获得战胜困境的勇气与力量,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文章来源: 版话儿,侵删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