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天生李易安,清辉照古今

南昌县融媒体中心 2020-07-08
0

作者:黛珂

有一个人,在与之初遇时倾慕容颜;有一个人,在相识相知后陷于才华;有一个人,在沉睡千年后追思落泪!

也许,你只是在娴静时偶尔吟一吟她的词作,也许,你只是在别人的口中听过那个豪情而敏感的才女。虽然,你们素未谋面,可是只要稍稍走近,便会沉陷于她的世界当中。

这样的人,从前没有,此后也绝不会有。她是特定时期艺术与文化的产物,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1

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几件颇具意义的事。

这几件事说小也大。就在这一年,司马光和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而苏东坡离开黄州,在去汝州途中拜访了王安石,两人多年政见不和的矛盾终于化解。而另一件被后来人多次纪念的,便是“北宋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出生。

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李格非中进士,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被太学录取。到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又向苏轼学习写文章,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教授是仁宗时期设立的,主要是管理地方学生的课业问题。而前面的参军也是八九品的小官。根据一般的情况来看,李清照出生时,李格非此时应该还是一个小小的郓州教授。

这时家里还比较穷,而李格非又是个清官。同行们看不下去了,欲给他转个肥差,变相加薪。可是李格非心想:“我怎么能干这种事呢?”于是断然拒绝,具体的推辞估计也就是颜回那一番话。

不过,俗话说得好,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有了般聪慧可爱的女儿,老爸还能一直留在原地踏步?很快,他就进了太学,并且一路扶摇直上,直至做到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副部长)。

到李清照八九岁时,家里条件已经比之前好多了。及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此时十四岁的李清照虽然和母亲还住在青州老家,但才名已经渐渐展露。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经颜真卿书写,刻于浯溪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主要是记录安史之乱,用以警醒后代。到了北宋,苏轼弟子张耒看了后,写下一首著名的《读中兴颂碑》。其最后两句十分有气魄:

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那么好的碑文,如今没用了,只剩下被那些附庸风雅的商人拓下来拿去卖钱。张耒的这番感慨,有对变法残局的讽刺,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因为诗太有名,纷纷有人应和。豆蔻之年的李清照拍案叫绝,也忍不住作了两首和诗:

……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这样的诗像是一个未出茅庐的小姑娘写的吗?实在难以置信。此两首诗一经传开,很快在士大夫群体中得到了赞赏。而正式让她以女词人身份出道的,还是那千古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常记得日暮时分,干嘛呢?喝酒!不仅喝,而且是“沉醉不知归路”——喝得大醉特醉。这可丝毫不像是家教严明的小姐作风啊。可是李清照不仅这么做了,还是经常性的。

“兴尽晚回舟”,玩了一天也该回去了,不能让母亲担心。可是这时呢?一来天色向晚,二来酒醉朦胧。所以不知不觉便——“误入藕花深处”。接着呢,拼命的往外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词到此戛然而止,但却留下无穷的想象:这小姑娘安全到家了吗?回家之后有没有挨骂?她是一个人来的玩的吗?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留给了读者。

这首词问世之时,清照芳年十五,很快就名动京师。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记载:“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这话也许引来少数男性词人的不满,但是众多女性文人来讲,词作受到重视自此开始。

2

在无忧无虑的诗酒年华中成长,李清照步入了及笄之年,于是,自然有不少青年才俊踏破门槛,只为一睹她的容颜。那么李清照到底长得怎么样呢?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她父亲身上看出点痕迹。

关于李格非的品貌,《宋史》专门用了四个字:俊警异甚。这意思基本是说,不是一点儿的帅。虽然没有潘岳那么帅,但也俊秀得差不多了。

此外,李清照的身材很纤瘦,曾多次在词中借花表达自己的瘦弱。而说起与花比美,自然需要一定的实力。这几则放在一起,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长得不会太差。但也并未说她就如西施貂蝉那般绝色。

不过,美人在骨不在皮。一个长得耐看的女性,如果身上再有股特殊气质,那么很快就会变得非比寻常了。

如此一来,能与她匹配的也着实不多。首先是地位。古人讲究门当户对,在这方面最起码应在副部级以上才适合谈一谈。其次,她身在闺中,却才名在外。如果没有几分才华,很容易被完虐。这样算来,京城中与她般配的未婚男子,似乎也就只剩下赵明诚了。

赵明诚是李清照堂哥李迥在太学的同学,比清照大三岁。从小不爱别的,和钱钟书爱书一样,就爱研究些金石碑刻。他在《金石录》序中说:“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

一日元宵佳节,李清照和堂哥一起去大相国寺赏灯。也许就如“济南二安”中的另一位辛幼安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清照蓦一回头,恰好瞥见了那个观摩字画的赵明诚。

估计赵明诚也是不自觉地抬一下头,凝望着那张少女的脸庞。李迥高兴地上前询问:“赵大才子,今天又淘到什么宝贝了?”赵明诚喜悦地拿起那幅画,请二人鉴赏。随后,三人漫步在绚烂的灯会中,直至散场。

虽然只是短暂的相遇,但在赵明诚的心里,除了金石字画,已经多出了一个位置,专门留给那位一见倾心的李清照。

这天中午,一连多日寝食难安的赵明诚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赵挺之说:“我方才午睡做了个梦,梦中读一本书,醒来书名作者一概忘记,只记得书中的三句,思来十分费解。还望父亲大人指教。”

赵挺之一听来了兴趣:“什么话,你说来听听!”

赵明诚作出思索的神态,说道:“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稍稍想罢,微微一笑:“这有何难?言与司合,不就是一个‘词’字吗?安上已脱则是一‘女’字。至于芝、芙拔去了草字头,那不就是‘之夫’嘛!看来,你是要做一个词女的丈夫!”

这话不说不打紧,一出口,赵明诚立马顺杆爬,说道:“一切还请父亲大人做主。”赵挺之听完这话,明白意思了,不日便派人去李家提亲。

李格非一听是吏部侍郎派人来提亲,自然不敢怠慢,但前面也说了,李格非这个人不爱财,更不是攀附权贵的小人。后来虽然入了旧党,但也并非是非不分。

抛开旁的不说,他对赵明诚这个年轻人还是比较满意的。然而一切还得听自己女儿的意见。李清照对赵明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一首词来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刚打完秋千,起来懒懒的活动一下胳膊手腕。我们常说“纤纤细手”,接下来清照说:“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露很浓,花很瘦,联想她“绿肥红瘦”的描述,再加上青梅二字,很显然:这是在雨后。

因为爱玩,出了身汗,这时本该梳洗梳洗。可是忽然有客人从门口进来了。李清照便“袜刬金钗溜”。没穿鞋子,连袜子也跑掉了一只,连头上的金钗也溜走了。这样子的确很狼狈。想来客人定是异性,若是和她年龄相仿的女伴,用得着这么急吗?

主角走了,故事看起来到此结束。可是呢,李清照去而复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短短两句,刻画得异常生动。为何要嗅青梅呢?路遥在《人生》中有一个很细节描写:

巧珍将馍馍给姨妈送去,出门后见一妇人抱着孩子。小孩的胖手正在按巧珍自行车上的铃铛。巧珍走过来,在孩子的脸蛋上热烈地亲了一口……

这便是从古至今所有纯真女子面对爱情中最直接的表现。美,并且热烈。

于是,象征着人世间最美好的一段爱情,终于开始绽放它的光彩。

3

婚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过着琴瑟和鸣的美好生活。关于生活的一些细节,她在《减字木兰花》中描述: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瞧!一个娇羞爱美的少妇模样就这样展露出来了。一天早上,李清照游玩回来,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

今日逢集,市面上的东西玲珑百怪。大人和小孩都兴高采烈地观赏着,唯有她信步向前,心情惆怅。和别人一样,她一大早就去赶集,但却没买到喜爱的古玩字画。这时候,一个老妇挑着花担子摇摇摆摆地走过:“姑娘,买枝花吧,姑娘的容貌要是配上花就更好看了!”

“真的吗?”老妇人喜爱地笑着,亲切地为她斜插在头上。

李清照惆怅的心情一扫而空,但一会儿又拔下来了,心想:这要是让明诚看到了,他就不爱我,只爱花了。不,我还是要让他看看,让他看看我比花儿还美!回到家后,李清照模仿着邹忌的口吻问丈夫:“吾与梅花孰美?”

明诚笑着回答:“梅花不若卿之美也……”其实,李清照的确是比较漂亮的,只不过因为后来离婚事件,受到理学家的打压。而那些在史书中极具姿色的女子,她们的品行和才华倒排在后位了。

李易安喜欢踏雪寻梅,她喜欢荷花、菊花、桂花,尤喜梅花。在江宁期间,就经常在雪日里披蓑顶笠出门寻诗。她写梅花的词句极多,比如这首《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也是作于新婚燕尔之际。夫妻之间那种卿卿我我之态,表现得十分明朗。“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与谁共赏呢?自然是元宵佳节一起看灯的那位金石学家、如今已成为自己丈夫的赵明诚了。李清照与丈夫饮酒赏花,受其影响,渐渐对金石文物产生了兴趣。

因为李赵二人祖上贫寒,素来节俭,所以他们每月的生活开销是有限制的。总的来说,正常的衣食用度是能够保障的。但因为赵明诚有收集文物字画的爱好,所以每到初一、十五放假,便匆匆赶回家里。到家后不及与妻子团聚,取了衣服前往店铺。换了五百钱后。高高兴兴地奔赴古玩市场,挑选几件自己喜欢的碑文拓本。

李清照对于丈夫的这种“胡闹”不仅未投抱怨,反而兴高采烈地加入其中,与他一起进行文物收藏。而那些购买来的艺术品,经常欣赏到半夜。虽然生活并不容易,但李赵二人却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约定。

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是一直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迫。这天,有人拿着一副唐代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售卖,恰好被赵明诚看到,忙问他售多少。这人倒一点儿不含糊,直言:“二十万文!”

二十万文,按照普通的换算,差不多等于二百两白银。赵明诚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只能先借回家与老婆欣赏。

其实,按照老爹赵挺之当时的工资,骗三分之一出来,这画也是到手了。但他没有那么做,很显然,赵挺之对儿子和儿媳搞这一套不是很支持。

那么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呢?李格非是穷人,又清廉,一家老小要过日子,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如此一来,靠夫妇二人卖衣物那点钱是远远不够了。

无奈,他们只能赏玩两夜,最终恋恋不舍地归还给人家。为此,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连惆怅了数日。这样的欢乐与沮丧里,充满了知己恋人间的甜蜜。

既然赵挺之对他这位带着儿子“胡作非为”的儿媳并不满意,那么他会做的,就不仅仅是拒绝借钱那么简单了。

4

宋徽宗继位后,改元建中靖国。彼时远在海南的苏东坡似乎还怀抱希望发出了一声感慨。不过很快,这个所谓的“建中靖国”就彻底结束。次年1102年,改元崇宁,即崇拜熙宁变法之意。

皇帝扬言崇拜变法,这只是一个幌子,相反他整日荒淫无度,所以后来即便被金人砍下脑袋做夜壶,那也是咎由自取。可恨的是,他手下宠信的大臣,也和他一个德行。

据说蔡京早年就是个投机倒把之徒。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和李定那些人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等到司马光上台之后,蔡京又拥护他推翻新法。当然,司马牛和拗相公也不是不察之人,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得已重用那样的人。

宰相对其依赖,那么他的前景就坏不了。此外,因为蔡京擅长书法,与那个开创“瘦金体”的宋徽宗一拍即合。这样一来,蔡京的升职一步接一步,在皇帝面前说话的分量也重了。

蔡京说:“如今政局稍稍稳定,我们要接着推行变法,再现太祖时期的鼎盛。”

宋徽宗问:“此事朕思索良久,不知卿有何良策?”

蔡京郑重地回答:“先把元佑那群人赶走吧,净一净朝堂之风。安石变法本能富国强兵,然何以失败告终?皆此等党人阻碍尔。”宋徽宗拍手称道:“爱卿所言极是!”于是,新一轮党同伐异开始了。

先是宋徽宗亲自书写了一份名单,之后让人刻于石碑上,竖在端礼门。端礼门即是从南面进入皇城的正门,以示对皇帝的尊敬。人流量最大的一条街。皇帝把碑往这儿一竖,无论是南来北往的商旅还是平民百姓。一看!噢,原来这些人都是乱臣贼子啊,国家罪人!影响可谓十分巨大。不过,但凡稍有点忠肝义胆的人,在碑上看见苏轼的名字,也会毫不客气地骂上几句吧。

宋徽宗立完碑,又下旨,要求元佑党人及其家人,无论有无官职,不得在京城居住,否则严惩不怠。接着又注明,宗室不得与元佑党人联姻,已经联姻的,最好是解除婚姻关系。在这一串措施后,李清照和父亲李格非都陷入了困境。而这时,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先是做了尚书右丞,两月后又升为左丞。李清照请求公公帮一帮自己的父亲。既是亲家,又是自己的儿媳,这种请求,恐怕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断无理由拒绝。

可是赵挺之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拒绝地很彻底。他先是讲一番大道理,说这是皇帝的旨意,自己也无能为力;接着,又训斥李清照不知带着丈夫学些好的,整天只知道摆弄些古董字画,玩物丧志;最后,又表明政治这种东西,她一个女人不该插手。

李清照听罢,只能无奈地回复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人间还有没有父子之情呢?李清照和李格非有,和赵挺之没了。

5

李格非被罢官后,携家眷回了齐州明水老家。对于赵明诚来说,自然无法和刚成亲一年多的妻子解除关系。无奈,只能十里长亭洒泪送妻,望着她纤瘦的倩影依依不舍地消失在离别路上。

从此,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年轻夫妇迎来了分隔两地的漫长岁月。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律始工。李清照那热烈的情义,很快就由离愁转为思念,化为笔下一首首玲珑精巧的词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北上之际,时令已至深秋,鸿雁南飞。所以第一句就十分好理解了。“红藕香残玉簟秋”,直接用景物来串联,这比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简明了不少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本来即便是和以前那样一个人喝酒出游,也应是十分欢乐的一件事。可是,当一个从来不懂得爱情为何物的性情之人初次接触爱情后,她就会变得如徐再思所说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李清照纵然再次回到那个“争渡、争渡”的溪边小亭,她的心情也难以平静了。于是:“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句,一下子将整首词的意境彻底改变了。在此之前,似乎是和“绿肥红瘦”一样,有着一股淡淡的怜花之意。可是“锦书”一出,便知怜的一少部分是花,更多的是人。那么赵明诚有没有寄书信而来呢?答案是没有。

所以李清照望着大雁离去的身影,只能和那个呆香菱一样——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能够一整夜心系月亮,这种深情该用什么来描述呢?

李清照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真是绝了。首先,给人一种什么都不管不顾的情态。用李璟的话说就是:“干卿何事?”;于李清照便是——干我何事?

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自然是:“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李清照的陈述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结尾处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很好理解了。此情无计可消除,但此愁什么时候消除呢?答曰:两年后!

6

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之同时,朝廷销毁了《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元佑党人的一些禁锢。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旧党的一些人物,朝廷下令让吏部和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众所周知,宋徽宗热爱道教,让许多有才学的人士去庙里办公,很难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不管怎么说,赵明诚和李清照这对年轻夫妻,终于得以团聚了。

久别胜新婚,这次相聚自然美好,但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次年正月(大观元年),蔡京复相,而赵挺之,自然而然就被罢免了。随后大病五日,撒手人寰。

这一去,赵家的靠山算是彻底倒了,那些亲戚纷纷被诬陷下狱。赵明诚也被拘留了一段时间。因为蔡京觉得他没什么作用,所以饶去一命。在此之后,李赵夫妇自然不能在京城待了。去哪儿呢?他们回到了赵家在青州的老宅。

这年,李清照24岁,赵明诚27岁。未来的十年,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曾经那个因为一首《如梦令》与李清照结为忘年交的“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在罢官归隐后自号“归来子”,并在老家修建了“归去来园”,其中亭台楼榭,皆以《归去来兮辞》中文字命名。李清照在得知后,仰慕不已,将自己的书房更名为“归来堂”。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提起这篇经典的《归去来兮辞》,非得引用萧统的评价不可: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

昭明太子是陶渊明的真粉,而李清照也对他爱得不浅。引用他“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生活描写,给自己取号“易安居士”。于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与心上人读书作画,就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据易安居士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家穷,薪俸不多,但在这种情况下,李赵二人仍未放弃对金石字画的收藏。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毕生才华贡献于所热爱事业上,这份赤子之心真的是让人敬佩。无怪乎连朱熹这位伦理学家也忍不住为其点赞。

校勘时间一久,直觉腰酸背痛,两人遂玩游戏放松。先由易安泡好一壶香茶,摆放在桌上,然后随便拿出一本书,与明诚猜某一句在哪一页哪一行,猜中了就可以先饮。赵明诚往往输给妻子。而李易安因为太过高兴,经常将茶杯碰倒,使得茶香弥漫。

许多年后,纳兰公子在思念亡妻时,借此抒发感慨: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