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解读

Image 2020-07-07

河南许昌市博物馆“许之昌”主题展览“曹魏许都”专题展厅里陈列着一块东汉“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该铭文砖反映出汉魏时期希冀子孙后代永享富贵的思想,折射出汉魏先民至深且远的家国情怀。

“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

中国砖的起源可追溯至殷代的版筑。周代后期,砖已经开始普遍使用。到了春秋战国,建筑陶业发展迅速,薄砖上的纹饰开始增多,砖的形制除了用于铺地、贴墙的方砖、条形砖外,中原的工匠们还烧制出大型空心砖用于陵墓建筑。汉砖与墓葬结下了不解之缘。汉砖尤其是大型空心画像砖以其丰富的图案、文字装饰很快获得西汉上层社会的认可。东汉时期,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汉砖不再是皇家显宦的专利,民间豪强地主、富裕家庭也广为使用。空心画像砖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此后迅速衰落。东汉时期,人们根据墓室建筑的发展新需求,实心长条砖、方砖也开始模印图像,中原地区率先使用并迅速流行,进而向外传播。这些实心的长条砖、方砖除了模印各种图像外,还有一些模印文字。许昌汉代实心砖上的文字,大致可分为四类:吉语类、纪年类、数字类和钱文类。吉语类砖文有“万岁”“大吉”“宜子孙”等。

“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就是吉语类文字砖中的一员。此砖实心,陶制,青灰色,近四方形,高30.5厘米,宽29厘米,厚4厘米。铭砖外围边框上下左右装饰四个同样的重菱形纹饰,菱形纹是许昌汉代空心砖、实心砖最常用的装饰纹饰;四角以方孔圆钱图案与重菱形图案相接,整体形成一个近四方形的图案边框。框内铭文“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九个汉字,字与字之间由细线分开,每个字的方格均等。其中“子、孙”二字呈篆书写法,其他字虽为隶书,但含篆书成分,汉隶从篆书演变而来,秦篆、汉隶呈现的是一种字体的演变、继承和发展关系,字体处于篆隶之间,符合汉代人们的书写习惯。整幅字字体古朴、浑厚、雅拙、苍劲,透露出汉摹印篆之风。

“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

铭文解读

“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虽寥寥九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出长辈对后世子孙的希冀与祝福。自右首行字“宜子孙”三字,直白表达出墓主人希望子孙过上长久幸福、美好、安定的生活。这种长辈的心愿、逝者的遗愿不仅仅在京畿之地、中原地区盛行,就是远在祖国边疆也同样有此心愿,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中“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鸡鸣枕就是一例。

人们祈求幸福,祈求富贵昌盛,于是在汉代的铜镜、瓦当、墓砖等能够表达心意的地方,留下了众多“富贵昌”的吉祥语。而表达富贵昌盛的“富番昌”其用法不常见,许昌市博物馆的这块铭文砖就是其中一件。截至目前,能搜集到的“番昌”一词的文物资料是河北元氏县《白石神君碑》,其碑文文字字末记载有“子子孙孙永永番昌”。

铭文砖上末句“乐未英”与通常汉代“乐未央”的语言表述略有不同。“未央”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诗中的“未央”作“未尽”“不尽”“未已”解。关于《庭燎》一直有多种解读,“未央”一词含义也因此偏差,且无定论。

汉代文献中有关“未央”的记录绝大多数是以宫名形式出现的,特指“未央宫”——西汉王朝长安城(今西安)的皇宫。除特指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及文物中的“未央”多与“万岁”等语汇同时出现,包含吉祥之意。这点在汉代瓦当上也有显示,如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出土的汉“长乐未央”瓦当,汉“长相思,毋相忘,常贵福,乐未央”铜镜,“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结心相思,毋见忘”等铜镜铭文中曾大量出现,且带有这种铭文的铜镜全国各地都有出土。由此说明,在汉代,“未央”“长乐”是通行的吉祥语。“央”作为吉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为:终止;完结,那么“未央”的意思就是没有终止。“乐未央”与前面两句连起来的意思是:子孙幸福,(家族)富贵昌盛,(我)欢乐就没有止境,快乐得不得了。

“乐未英”这种用法确实罕见,“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是一例。另一例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发现的“长乐未英”字砖,曾在1984年第3期《文物》杂志上刊发过。两块砖,一个在地处中原的许昌,一个是远在边塞的内蒙古,那么汉代“英”与“央”字是通用呢?还是存在别的原因,如工匠师傅刻错?这些看法、意见不一,期待更多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研究、考证。目前,暂把此砖的铭文“乐未英”视同“乐未央”一样理解为:欢乐没有终止,快乐没有止境。

吉语类文字砖是汉砖装饰题材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它直接、坦率表达心意。“宜子孙富番昌乐未英”铭文砖墓主人毫不掩饰地告诉世人他一生最快乐的境界:子孙的永久幸福、家族的富贵昌盛以及国家的永世安定。

文章转自2020年6月30日

《中国文物报》6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