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你逛铜川博物馆
记者带你逛铜川博物馆
本报记者 原玉红 张梦焕
每到周末,前来铜川博物馆参观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
乘坐9路公交车于新区学府城站一下车,一座闪着微光的巨大建筑映入眼帘,清风一吹,幕墙如水波微动,灵动而有趣,这便是铜川博物馆。
移步而入,位于序厅的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体雕塑让人眼前一亮,震慑直逼人心。馆内幕墙以陶板、陶棍为饰,仿佛让人走进十里窑场,恍惚间穿越千年,目睹制瓷时的烈焰炉火。
从序厅右手边走上电梯,整个二层都是名为“漆沮既从三辅名都”的铜川通史展览,四个展厅分“漆沮先民”“畿辅显郡”“渭北重镇”“照金烽火”“煤城记忆”“继往开来”六个部分,利用数字影像、多媒体、地理沙盘、游戏体验等多种展陈形式与主题活动,展示铜川自然风貌,讲述铜川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非遗文化。
在通史展中,最为吸引人的有王益区吕家崖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面纹彩陶葫芦瓶”;耀州区丁家沟窖藏出土,目前铜川市内出土的所有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共食器“殷簋”;第一个记载中国窑神的《德应侯碑记》拓印;被誉为“西北第一殿”的耀州文庙图板;具有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铜川火车站模型。
人面纹彩陶葫芦瓶是细泥红陶制品,口部为葫芦形,细颈,下腹外鼓,最大处微下垂,底部平坦。葫芦瓶口至颈上部施黑彩,颈下部黑彩纹等距四圆点,腹部用黑彩绘四组由圆点、弧线、三角等组成的人面纹,纹饰古朴神秘。“古代就有葫芦崇拜,后来葫芦瓶造型就寓有‘繁衍子孙’的内涵,人面纹彩陶葫芦瓶的饰纹其实反映的是各部族部落祖神崇拜的图腾。”铜川博物馆讲解员曹鑫告诉记者。
出土于西周时期的殷簋,是盛装食物的器具。殷簋盖面与口沿饰垂冠长体凤鸟纹,两两相对,间饰双兽首,圈足饰夔龙纹。盖内和器内底均铸有铭文,8行,行约10字,共计82字。殷簋中的铭文大致意思是说,某年二月周天子册封贵族殷,并且对殷进行封赏。殷非常高兴,便命人铸造了殷簋以示纪念。殷簋是目前铜川市内出土的所有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记录事情最为详细完整的青铜器,为考古学家研究铜川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通史展中,耀州文庙图板也是重要的看点。耀州文庙位于我市耀州城区内,占地近10亩,是目前陕西境内现存最大的文庙,聚集了宋金元明清以来,历朝历代建筑艺术手法,被誉为半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大成殿被誉为“西北第一殿”。
从二楼乘电梯而下,在名为“玉山金容”的历代雕塑专题性展中,最具唯一性的是出土于印台区玉华寺遗址的带有铭文的残石碑刻“佛迹造像”。铭文碑为青石所制,呈不规则长方形,现残存底部,据考证,铭文碑为玄奘在玉华寺敬造的佛足印刻石的文字题记部分,该佛足印刻石是目前唐代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佛足印记。
从序厅向左手边走,是两个临时展览,一厅是灯展,二厅是壁画展。其中,一厅中的400多种不同类型的灯,全部由我市著名作家、记者黄卫平先生家属无偿捐献。“黄先生一生收藏了很多灯,都捐给了博物馆,400多种大小不同的灯,构成了中国传统灯具的集合,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鸡娃灯、豆形灯等。”曹鑫不疾不徐地介绍道。
临厅壁画展展出的是唐代贵族15个墓葬38幅代表性壁画摹本,有著名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等墓葬图,其中永泰公主墓葬中的《宫女图》,闻名世界,该画体现了唐朝时期仕女画的最高水平。画中共有9位宫女,人物造型优美,线条流利,颜色绚丽,个个栩栩如生。
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感触铜川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悠久历史,细细品鉴,别有一番滋味。移步出馆,在博物馆以花为径,以绿为地的室外回味无穷。博物馆室外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同时拥有山川、河流、林地三个主题,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态习性和外观形态使喜阳、喜阴、喜湿等植物各得其所,形成了一个抬头见绿、移步闻香的景观,使整个建筑看起来不仅清新优雅,更有艺术意境。在彰显山水铜川和绿意葱茏生态底色的同时,也将地域文化、现代生态和历史传承有机结合,让市民和游客逐步深入感受铜川悠久的文化底蕴,使得全市的文化自信越来越足,城市文脉也得以滋养、延续。
来源:铜川日报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