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端午节“快乐”vs“安康”之争,背后竟有这么多学问

Image 2020-06-2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说起端午节,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端午节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正因如此,近些年来,网上有不少网友有对于端午节互相祝福时到底该说“端午节快乐”还是“端午节安康”的争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万寿菊就给大家好好讲讲这背后的原由。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为什么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

端午节的起源,跟屈原投江是分不开的,所以端午节就和纪念、忧伤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据史料记载,端午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嚎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向人群而祭之。

(三)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综上所述,在很多人看来,端午节是祭日,便不能太过于欢庆,因此互道“快乐”,显得很不合时宜。

而且就时令节气来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

古人认为五月的这个月份很不祥,因此民间才有了端午节要喝雄黄酒、带香囊、挂菖蒲和艾草等习俗,甚至有些地方还会挂五毒图和钟馗的画像。

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说“端午快乐”很正常

此语一出,很多网友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首先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人们为了祛除邪祟,祈求幸福的节日。再者端午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其习俗也已发生变化,发展成人们团聚的佳节。因此在端午节,“快乐”并没有错,而强调必须说“安康”的那些人,反而有故作高雅之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质疑“端午节不能祝他人快乐”的说法。张颐武说:“其实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他引用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的句子驳斥道,这有什么不能快乐的。乐观和开朗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无须太拘泥。

同样的,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倩予认为,说“端午节快乐”是很正常的。“人们本身接受的固有文化观念和自己对节日的内心感受是有距离的。”王倩予说,一些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附加了很多带有倾向性的东西,比如说屈原投江这种悲壮的情节,这是当时的掌权者希望这种爱国意识内化在人们心里。而现代社会过于强化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相对于历史人物和故事,人们对节日的理解和感受更有意义。

其实,万寿菊认为,无论是说“快乐”还是说“安康”,大家的寓意是好的,这就足够了,借着这场争论,让我们懂得了很多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和典故,这远比争论本身更为重要。

最后,万寿菊祝愿各位朋友端午节“快乐”且“安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