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端午物语,家家门前悬艾蒲

2020-06-25

每到端午,孩子们就问,为什么要吃粽子呀,为什么要赛龙舟呀,为什么要挂艾草、挂菖蒲、挂桃枝、挂铜镜呀,端午怎么有这么多民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大人总能拿出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为了屈原嘛!可是另外几个呢,为啥要挂那么多东西?

清·王时敏 《端午图轴》

图中有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

其实,古时至今日,五月五日端午节挂艾草、挂菖蒲、挂桃枝、挂铜镜,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都是为了“驱邪”。

今时的人们,绞尽脑汁想用科学解释这些习俗,说草药可以驱虫呀,防止瘟疫呀……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古人可没有今天的科学知识,他们得了病,哪里会去化验,说是不是病毒感染了,他们会说,是瘟神作祟,是恶鬼捣乱,总之,放飞想象。

恰好,每年的五月五日,被古人认为是夏天的开始,从这一天的午时开始,阳气到达顶点后开始衰弱,走到了尽头,阴气开始兴盛;这样的阴阳交接之时,很容易起祸端。这在古代的小说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随意翻找,凡是在五月五日发生的故事,总有些古怪,而且多是祸事。

所以,五月常被古人称为“恶月”,端午生的孩子,常被扫地出门,五月五出生的孟尝君若不是被母亲偷偷藏起来,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

同样是在五月五日出生,宋徽宗好一些,不过,他也是避了锋芒,改称自己是十月十日出生的。

再加之各类神话、历史故事深入人心:屈原在五月五日投了汨罗江;吴王夫差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裹后扔进钱塘江,传说就在五月五日;曹娥的父亲在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死,曹娥没过几天也伤心投江了。

这几位的去世,都被认为是“强死”,“强死”的冤魂,在古人的观念里,很有可能成为厉鬼。孤魂野鬼,冤魂不散,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如果化解不当,它们会不会带来瘟疫?

《屈原》,傅抱石画

因此,人们想尽办法避免灾难,通过祭祀冤魂,或是研究各种辟邪手段。人们认为,物极必反,五月五日,这个恶月的恶日如此不祥,那么驱邪的仪式当然也最易成功,辟邪的物品也最为灵验,采制的草药也最有效果。

今天,我们当然知道“驱邪”一事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通过参与端午的各种民俗活动,人们了解到了,每一个民俗,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都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代文献记载,端午节有采艾草(又叫艾蒿)制药的习俗,认为端午制药最为灵验。到宋时,端午制药逐渐发展为端午悬挂药材。

宋代《东京梦华录》“端午”条说:“自五月一日及端正午前一日,卖桃、柳、葵 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 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迎相宴赏”(“艾人”就是扎成人形的艾草)。

为何选用艾蒿呢?传说在商朝末年,武王姬发伐纣时,带了一名医工萧艾,字艾蒿。萧艾医术不错,有次发现军中将士们竟用一种无名野草熏蚊子,燃烧的烟火和热灰还可以治泻止痛,大感兴趣,仔细研究;后来还用这种无名野草治好了全营的痢疾。武王赏罚分明,用萧艾的名字为这无名野草起名叫“艾”。

这是传说中“艾蒿”名字的由来。不过,这种无名野草能名留青史,天下皆知,也是因为它本身的“能力”。对于民间百姓来说,艾草既是常见物,又是实用品。

民间把艾草的茎叶割回家晒干,点燃就可以用来熏虫。现代中医,有在针灸时烧艾草熏烤针刺的穴位的,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病时用艾草做燃料的,证明了它脸上确实写着“健康”两字。

明代李时珍研究家乡蕲州的艾草,专门为它们作传,写了《蕲艾传》。不只如此,他在《本草纲目》中,也认证了艾草的香,能驱赶蚊蝇,清除瘴气,还能杀毒。所以,端午时节,在北方的农村,各家都会割一把艾草,挂在门旁,用来辟邪,这是有一定依据的。

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楚地设在南郡。南郡的第一任郡守杀人如麻,十分凶恶,他用重金买通了郢都的一些小人,对那些暗中反抗的官吏、百姓,偷偷在他们家的门窗上插上艾蒿作为暗记,准备在五月五日调集大军将他们一网打尽。

好在,一位叫王安的人知道了这郡守的阴谋,就和一些有威望的官吏一起,暗自一家家通知过去。一夜间,郢都的家家户户都插上了艾蒿。

文献记载比较确实的是三国王叔和之事。东汉末年到晋武帝时,有70年的时间,瘟疫频繁,有据可查的大瘟疫就有21次。魏文帝时,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另一个弟子卫汎,被襄阳名士举荐到洛阳祛除瘟疫。

他们规定,京城所有水井都要清淤过一次,井水要用艾草等浸泡后,由军士分发才可以饮用;进入京城的人,也都要用艾草烧烟熏过;再加之其他办法,半月后,疫病逐渐退去了,活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年轻的王叔和热衷于对艾的考究,他认为荆楚之地的艾是最好的,又认为五月是恶月,人的瘟疫多发生在五月,因此五月用艾防疫的功效最强。他还在襄阳大力推行“五月五门窗插艾”,这21次瘟疫大流行,几乎没有波及襄阳城。

后来,“五月五门窗插艾”也从襄阳流传开,如今的山东农村过端午节,各户人家还会在门框上挂一把艾草。

人们不只动用巧思,把艾草扎成人形,还会将它们扎成虎形,那就是“艾虎”,可以说是艾草束的进化版。

陕北剪纸《艾虎》

老虎凶猛,又有灵性,古代的统治者曾设置“虎贲”一职,护卫王宫和君主;还有调兵用的“虎符”,地方公堂内的“虎头牌”,刑具“虎头铡”等等,都显示了人们对老虎的敬畏。

端午除了挂艾草,人们还会挂菖蒲。

菖蒲也是种药材,汉代人多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翻汉代的书,会发现有人说, 人吃了一些东西,可以长寿,菖蒲开的花就是其中的一种。

到南北朝时,社会动荡,长生是不可求了,人们就更讲究养身保 健。这时的书就说,经常吃菖蒲,可以轻身,明耳目,可以提高记忆力。

总之,不管是让人长寿,还是让人醒目轻身,在北宋以前,菖蒲都是在起药材的作用。那为何后来人们认为菖蒲可以辟邪呢?

我们仔细看菖蒲的形状就能明白,古人把它神化了,神化成一种“水剑”,它的叶子,不正像剑吗?

“挂剑”这个传统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既可以作为武器进攻防身,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季札出使晋国时途经徐国,徐国的国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季札虽然很愿意送他,但他还没有完成他的出使任务呢。那时候,如果使者没有佩剑,可是无礼的表现!

所以季札并没有把佩剑送给徐君。不过,季札回国又经过徐国的时候,虽然徐君已经去世了,但他还是坚持把剑挂在了徐君墓旁的树上,完成了心中的承诺。

日本的端午节,如今还比较全面地保留了传统的习俗,他们不但要插宝剑,还要列大刀(如《三国演义》中的青龙偃月刀),几乎所有端午节的浮世绘中,都有真刀真枪格斗的画面。别的时候可是没有这样的场景,还不是传说五月的邪气比较重啊!

歌川国芳制作的浮世绘《雅游五节句之内端午》,画面中的四个孩子,前面两个正各持一把粗大的菖蒲鞭子,用力抽打地面。

这种抽打地面驱邪的方法,汉代其实已经有了,比如人们过年时,会让一帮孩子扮演成方相,抡着武器,从宫廷的室内砍到庭院。就是棺椁在入土之前,也需要有人拿着木剑砍砸墓穴的四壁,用来驱除地下的鬼怪。

在中国,人们倒不在门上插真剑,更多的是把大菖蒲剪成剑的形状;又是药材,又像利剑,定能驱邪避瘟,逢凶化吉。

有时为了追求简单,采了菖蒲后,可以直接将其和几棵蒜头绑在一起,挂在门额或门旁,如今在嘉兴乌镇的民居,端午节仍可见到这样的搭配。而像黄河附近的山东地区,菖蒲很多人们就常把菖蒲的叶子直接挂在门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