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前是怎么选官的,科举又是怎么防止作弊的?
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下在科举制度开始以前,也就是隋朝之前的各个政权是怎么选官的。
1.世卿世禄制
这制度是秦之前的主要选官制度,在秦统一六国后就被废除了。
2.征辟
说的简单点就是皇帝直接召见谁,然后就让他做官了。(当然了皇帝也不是谁额头召见的,召见的一般都是民间有名望的人。)
3.郎官郎吏
原本郎官郎吏并不是官职,而且也是没有薪水的,不过你要是跟对了人,学习几年后兴许会让你出去当官。(一般都是跟在皇帝后面的,那个时候这样的一个名额可不好搞到手的。)
4.察举制度
主要还是靠官员来推荐,只不过这个因为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大,所以后来就臭了大街了。
5.贤良方正
这个选举制度主要是为了选一些对政治有一定的看法的,有见识的人才,它大概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谏官。
6.举孝廉
其实和上面我们说的举察是差不多的。
7.九品中正制
最早是由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所创立的,主要是靠官员去下面各处选拔评定人才。
8.科举制
由隋朝至清朝1400年间一直实行的科举制。隋朝创立,直到宋朝才算完善。
下面我们就说说科举时是怎么防止作弊的?
虽然我们的学子都是读的圣贤书,奈何科举考试关系太大,能否从此光耀门楣,能否从此鱼跃龙门,能否从此步入上层社会?全在这一次次的考试里面了。所以在科举制度的一千多年的历史里,作弊的现象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至于手段我们一个个的看,也看我们当时是怎么防止的?
1.夹带
这个很好理解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小抄。”也就是把自己准备的一些东西提前写好了带进考场。
而当时的预防措施也很简单,就是搜身,从里到外,然后不允许带和考试没有关系的任何东西等等。
2.提前买题
花大价钱把考试时候的题目买出来,然后请高人做好了,等考试的时候再夹带进去,完美。
实际上呢,不可能的。出卷的人被隔离着呢。谁又能知道真正的题目呢?
3.买通阅卷官
好像能行的通,其实不然,当时需要做什么?对了,“糊名”,嘿嘿,你能买通阅卷官但是阅卷官如果看不到你的名字呢?
什么?“在试卷上做记号?”对不起,我们又专门的誊卷官。
4.抄袭别人,交头接耳
对不起,一人一个小隔间,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没得机会啊!
5.枪手
其实这个在古代是最头疼的,毕竟那么多考生,不可能人人都有画像。
不过我们的先人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说在清朝就有规定各府各州的县试在同一天进行,一个省内的也要同一天进行。这样就避免了一些牛人自己考完了在去代替别人考。
还有就是要找担保人等其他措施。比如说参加县试要五个考生相互联保,如果有一个出现作弊的情况五个同时受到处罚。
说完科举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其实有很多地方我们还在学习着先贤们,古人的智慧真的让人赞叹不已。
最后,马上要高考了,在这里我也希望要参加高考的朋友们不要有心理负担,用平常心去对待,争取每个人都可以超常发挥考一个好的成绩,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好的未来。加油!加油!加油!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