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生于山野的菖蒲,为何被称为“活着的文玩”?

Image 2020-06-24

园无石不秀,室无蒲不雅。

自唐宋开始,石菖蒲,就走出溪头涧畔,成为文人案头清供。雅石与菖蒲,本是连络而生。被文人请回家中,自然将二者摆在一起,这也是我国古代早期山水盆景的原形了。

现时的我们,更多将石菖蒲栽植于古朴盆器内,或与石组景,或与苔藓组景,或孤植。

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 L.):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

早在先秦时期,菖蒲就被看作是一种高洁的香草,被用来指代君王。《楚辞·九歌》:“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中的“荪”既菖蒲的别称,也是对于国君的尊称。

菖蒲为古人所看重,最早是因其药用价值,《道藏》菖蒲传卷开头即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按照其效能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就位列上品草类之冠,其次是菊花、人参。

古代医家认为,菖蒲可以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能延年益寿。汉代《菖蒲》诗云:“石上生菖蒲,一雨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人好颜色”,唐代诗人李白《嵩山采菖蒲者》诗中也提到:“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古人诗词作品中的菖蒲是“仙草”形象,带着些许浪漫色彩,长期服食可延年益寿,可见古人对其推崇程度之高。

菖蒲除了药用功能外,也是文人书斋中的“清玩”。像附石而生的石菖蒲,蒲根瘦而节密,蒲叶狭长而有剑脊,且愈剪愈细,既可以入药治病,又可以培植为盆景供以观赏。

汪灏《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中说菖蒲“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对文人而言,菖蒲是他们书案边的文友,诗人陆游就将菖蒲比作他的文友之一,陆游《二友》诗云:“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奇今岂无。”

高濂《遵生八笺》中载:“石菖蒲品之佳者有六: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种诸盆中、能成为书斋清供者,大多为石菖蒲中的金钱、虎须、香苗。

用白石和清水养一盆菖蒲在几案之间,细叶萁茸, 满眼绿意,闻之沁人心脾。宋人李纲《志宏送石菖蒲乃菖阳也作此诗以戏之》:“清泉白石养案间, 璀璨芬芳诚可喜。”

菖蒲极爱清水,生长在溪涧之中,生根于白石之上,有山林之气。菖蒲又名溪荪,即溪边香草,很有幽致。风和日丽,白云报幽石,满目苍翠,山间云雾缭绕,少有行人。溪水泠泠处,有菖蒲如青玉。苍苔点点如画,菖蒲枕石漱流,水气弥漫,清气扑鼻。弄香草,移石盆,佐以苍石,清泉,案上幽绿名目,寒碧入心,怡然不已。

石菖蒲还是天生的香草,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芳香,清新又浓郁,闻之令人忘俗。古时的书生秉烛夜读,案上供一盆清秀的菖蒲,起到收烟护目的功效,而折一段叶子闻闻香气,亦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菖蒲的养植极为讲究。菖蒲喜水,然而想让它郁郁葱葱地生长,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是关键。土是植物的家,首先要把土换成干净的颗粒土,保湿透气。其次,可以适当为菖蒲施加肥料,一般两个星期左右施加一次薄肥较好。第三,浇水本着干透浇透的原则,采用浸盆法为宜,将花盆放入水盆内(水深与花盆同高),浸泡3、5分钟拿出即可。时下,一些菖蒲爱好者甚至还总结了一则菖蒲养护口诀:

“近水而植,附石健康。叶干根湿,喜暖畏寒。微风避雨,少分更旺。喜阴怕晒,润露忌霜。石生偏细,泥种颇壮。薄施厚灌,勤理剔黃。碧如翡翠,香沁腑脏。野逸清气,不宜艳妆。配石清供,古盆內藏。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而种蒲一定得用“附石法”,就是把菖蒲种植于石头上或石孔中。为什么一定要用石头?

一是因为菖蒲依附于石,才能长得节叶坚瘦、根须联络。石嶙峋,蒲虬蟠,才最见精神;二是时日一久,石头便会生苔,菖蒲苍翠茸茸,石头青苔斑斑,典雅古朴又生意盎然,才堪入画。

所以蒲痴苏东坡,便从蓬莱阁千丈崖壁上,取数百枚弹子涡石,将菖蒲植于弹子涡石的“千疮百孔”之中。

“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长物志》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石上种蒲草,得有旧石,盛以官哥均州定窑(中国著名的制瓷名窑,总之是旧石配上好的瓷盆)方圆盆中,养以河水。天落水时,令出见天日,(我的理解是菖蒲需要适当的淋淋雨,晒晒太阳)夜受风露,则草石长青。若置之书斋,尘积蒲叶山石,则憔悴弊矣。”所谓“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乃知,养菖蒲,须盆、石得当,水、时合意。

人以蒲食,须一日三餐,其效善德悟道,蒲以石侣,需清泉点居,才来日方长。

菖蒲移于盆盎之中,制成盆景者,在唐代便有了。因宋代众多失意文人寄情山水,所以菖蒲盆景之风,兴于宋代。

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风气兴起的时期,菖蒲必须依靠石头生长,这恰恰与当时文人的爱石之风相符合。因此,点缀石头、生满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宋代文人书房中流行的细节。

苏轼、陆游等文豪更堪称是“蒲痴”。

北宋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途经湖北大冶慈湖,曾采得菖蒲数本,写下《石菖蒲赞》:“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不仅东坡爱菖蒲,弟弟苏辙也很喜欢菖蒲。苏辙蓄有一盆菖蒲多年,忽开花八九多,人以为瑞,苏辙即写诗吟咏:

石贫攒石养菖蒲,沮洳沙泉韮叶铺。

世说华开难值偶,天将寿考报勤劬。

心中本有长生药,根底暗添无限须。

更尔屈蟠增瘦硬,他年老病要相扶。

苏轼立即写诗唱和:

春荑夏英两须臾,神药人间果有无。

无鼻何由识薝卜,有花今始信菖蒲。

芳心未饱两蛱蝶,寒意知鸣几蟪蛄。

记取明年十二节,小儿休更籋霜须。

蒲草本无心,人可附之魂。

这样一株貌不惊人的野草,为何能讨天下文人墨客之喜欢?

大概有如下三点,正如苏东坡所言:“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

其一,忍寒苦。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其生于溪涧,长于石旁,寒冬时节,万物沉眠,但菖蒲依然苍翠挺立,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书斋一有此君,顿觉清趣潇洒。

其二,安淡泊。其香胜梅,其雅胜兰,其清胜莲,却随遇而安,不以色好示人,不以花香诱人,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俊秀而飘逸,让人不居山林,却能有做野人般的欢喜。

其三,与清泉白石为伍。菖蒲可以不沾污泥,仅凭借净石与清水便可生存,不依附、不逢迎,仿佛是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置几案之上,正是洁身自爱之写照。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菖蒲之品行,乃君子品行之镜影。

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菖蒲的这些自然品性,正是高士与君子追求的精神境界。既雅且正,“雅”为修养和文质,“正”为浩然正气,菖蒲独兼二者,自然深受文人雅士青睐。

菖蒲于人,增添了几许文气,自是不少画家笔下乐于描绘的植物。

花草的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有专门的画派与画家,这说明花草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位置。甚至有的画家一生主要只画一种植物,比如"杨州八怪"的郑板桥一生只画竹子,仿佛竹子是他情感表述的唯一语言。恽南田的没骨花卉,画尽了江南人心中清雅温润的美态。在近代苏州无锡一带也有许多画家只画"墨兰"、"墨竹",只画"牡丹花""松树"的不在少数。这些花花草草的艺术,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爱好和平、安闲、温暖的生活追求。

观蒲草使人清凉,画蒲草令人平静。菖蒲简洁片片而立,草色青碧惹人垂怜。

伴之以石,挥之以墨。四时幽碧,安然纸上。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