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大师解读元青花前世今生

Image 2020-06-24

在我国的历史上,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大量的时代文化,元青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元青花作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陶瓷品种,其自身特有的美丽。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特别是高 级的细瓷,包括至正型青花,这个特点尤为明显。这与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关,同时也与它是出口品有关。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盘,传世品也是以大盘为最多,而且这些传世的元青花大盘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是昔日王宫的遗 留。这说明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返销盛产米纳依彩绘陶器的伊朗。当然也有龙泉窑的大盘。这种大盘是我国以前没有的新型式样,系按照伊斯兰国家人的饮食习惯,置于地毯上盛放食物。盘子的直径达三尺,却极为平整,毫不翘棱变形。盘的样式为折沿,而且板沿很宽,有二寸多,适于手持搬动,分菱花和圆形两种。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圆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体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制十十分讲究,尤为精致.

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元青花瓷器手感沉重,早期用瓷石制胎,称“一元配方”,中期开始用瓷石加高岭土制胎,称“二元配方”。器底和盖内不施釉,圈足宽而浅,器底有明显的竹刀修胎足的起止纹,器身内壁见轮旋纹,由于胎泥淘冼不够纯净,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黑褐色铁质斑点,底足、口沿露胎缩釉处呈火石红色,器底沾釉斑,胎色白而不细。(有的底还是沾了窑沙,有的窑沙已在釉内,看就像有点粗的样子,有的还有铁黑点)

元前后不到一百年,作为一个王朝,它虽然短暂,但元青花却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有趣的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如明、清直至民国,仿元青花瓷器几乎没有,因为元青花瓷器当时资料和器物都很缺乏,况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书写纪年款识。因此,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断代界限上,每每见仁见智。到了明朝永宣时期,又是中国青花高峰之一,后人中爱好者和牟利者大都关注明永、宣的青花瓷,却忽略了元青花,这才是一座尚未开发的宝藏。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现。

元青花瓷 在海外的拍卖行情一直很好,回顾元青花瓷拍卖情景,可以总结元青花拍卖多数的天价都是由外国人创下的。 2003年9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龙纹扁瓶以583.15万美元成 交,创造了中国瓷器公开交易的新纪录。

"元青花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同淡淡的湖水一般,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及打磨作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