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五月初五“端午节”,若是纪念历史人物,只有屈原吗

2020-06-23

又近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探寻传统节日文化,了解文化习俗背后的渊源。目前关于端午节的形成原因,多以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为主,认为他在这天自投汨罗江。楚地的人为表达哀思,每到每年的这一天,便“竹筒贮米祭之”。据考证这是关于五月初五和屈原有关的最早记载,故事出自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文章中还记载了用五彩丝缠绕竹筒,是因为怕江里的蛟龙抢吃了。这也就是后世粽子的雏形。但历史上有无屈原其人,在某段时期都发生过讨论。

屈原剧照·网络供图

据专家考证,在西汉《史记》之前,未出现过关于屈原的相关记载,而以屈原的知名度,似乎不应该被历史忽略。当然,无文字记录,不代表没有其人。至于有关屈原文字的史料《史记》及《楚辞》,都没有确切记载屈原死于五月初五。而《续齐谐记》 也不过是坊间传说故事的文字版。提及端午节习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纪念人物,如吃粽子、结五彩丝和划龙舟;另一类是与辟邪祛恶有关,如插菖蒲、艾草,踏百草,蓄兰沐浴等。通过以上的习俗来说,显然端午节是个杂糅的节日,应该先有所谓的“端午节”,再吸收屈原等人物的相关传说。

端午节·网络供图

那么端午节最初怎么来的呢?字面意思,端是开始,午应该代表时间序列。据《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的说法,正月为寅,按照地支配十二时辰,五月便是“午月”,五月初五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夏商周三朝历法不同,历法上称“三正”,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由于夏正历早已失传,只零星见于一些资料,这里且当作端午来历的一个说法。

划龙舟·网络供图

在20世纪初期的讨论中,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认为,端午节的习俗来源于江南吴越地区的“图腾祭”,其理由是“图腾祭”里的一项活动就是划龙舟。可是据《事物原始》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认为是勾践训练水军的方法。汉代《吴越春秋》里虽然也认为,龙舟的起源勾践,但却说是怜悯伍子胥的忠孝之心”。这是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而设立的传说依据,相传越王勾践破吴国城时,吴王阖闾命人取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越国称霸实赖吴王未听伍子胥之言,没有彻底消灭越国。据说划龙舟为寻找其尸体。

伍子胥剧照·网络供图

另外关于纪念人物一类,还有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其父溺水,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寻找17天后无果,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而死以寻父,民间赞扬其孝。另一个人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但这个传说和清明节(寒食节)的传说有所重合了,影响并不大(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所载)。此外还有广东某些地区,五月初五还认为是纪念东汉陈临太守祀日等,以上种种(包括纪念屈原)或许都可看做后世的一些传说附会,融合在了传统的端午节日文化中。

端午习俗·食粽子

最后说说端午节的一些“辟邪祛恶”的习俗,首先这一类习俗,应该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生出的,同时结合了先秦时期一些风俗而成的。如《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介绍,五月应该煮梅子,再收集兰草用来沐浴,这就是为什么端午节称为“浴兰节”。该书还记载“此月畜药,以蠲[juān]除毒气也”。在春秋早期,古人有这样的习俗和认知,实际是是来自生活经验。五月万物生长正盛,地表水分湿气大;又遇到夏季太阳光温度高,造成闷热潮湿的环境,最利于病疫的发生(所以古人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同时草药在这时期,药性最强。古人的经验得到在此时期,草药祛除病疫的效果较佳,形成了习俗。

端午习俗·挂艾草

到了战国末期“阴阳学说”的产生,认为午为阳,五月初五为至阳,在这个时间,最能辟邪祛毒,邪属阴。而前面分析的万物繁盛,造成地表潮湿,本亦属阴。像如今挂菖蒲、艾草,踏百草,系五色丝线等,都被看作是祛病防疫驱邪的好方法。当然这里面肯定还有一些迷信色彩,《抱朴子》曰:或问辟五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风俗通》说五色丝线分别取名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一名朱索等,在五月五日系在手臂上,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端午又至,在传承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了解节日的形成脉络和文化内涵,此本文之所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