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长沙走马楼,发现大量三国吴简,或超全国出土总数

2020-06-23

1996年7-11月,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走马楼,配合基建工程,清理发掘了一批古井,其中22号古井出土一批竹木简牍,称为“长沙走马楼简牍”。这批简牍目前仍在整理研究中,从对部分简牍剥离、整理的初步结果,估算这批简牍总数达17万支左右,其数量可能超过以往全国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简牍中有书写三国吴国孙权的“嘉禾”年号,主要是三国吴简,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吴国历史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走马楼是什么地方?

走马楼位于长沙市中心五—广场东侧,据近人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考证,此处原是明朝吉王府故地,东、西牌楼翼张于左右,走马楼是府内的地名。汉代此处是长沙郡的中心。自1987年以来曾在附近的五一地下商场、中山商业大厦、锦绣大厦、东汉名店等建筑工地发掘出楚汉时期大量的建筑构件、古井和作坊遗址,事实证明走马楼及其附近地区是楚汉故城建城之所。

二·初探简牍保存完好的原因

年隔1700多年,简牍为什么还保存完好?原因可从22号井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22号井直径3.1—3.5米,5.6米的堆积共分为4层。第一层为褐色覆土,厚20—50厘米,土质纯洁,无包含物,可能为井壁塌陷所致。第二层为存放的简牍,厚20—50厘米,由中间向四周倾斜,呈冢状堆积。第三层为黑灰土层,其中包含大量木、竹屑、草藤、树叶、碎砖瓦、青瓷瓦片等,厚度大致与一、二层相同。第四层为灰褐土层,厚310厘米,出土大量碎砖瓦、完整青釉罐、碗等。在井深512厘米处发现一方形木构井圈,长93厘米,宽90厘米,高58厘米,井圈四周各钉一根木桩,桩外四周各置放2 块木板做井壁,木板四周再填土加固。由此可见,走马楼22号井不是一般的水井,而是一个仓井。仓井的本来用途是储藏粮食,而井底的木构井是为保持仓井的干燥而设置的。17万余片三国孙吴简牍为何掩埋在一个仓井中,从简牍内容来看,大多数是佃田租税券书和契约合同凭据,时值战乱时期,有可能是匆忙掩埋,以避免流失。

三·长沙走马楼简牍的形制和内容

这批简牍形制有大小木简、木牍、竹简、楬、封检。书写文字字体有隶书、楷书、章草、行草等。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其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券书类、司法文书类、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名刺与官刺类、账簿类等。如券书类,一是佃田租税券书,一是官属各机构间钱、米、器物调拨券书。佃田租税券书类简为大木简,长49.8-54.3厘米,宽2.6-4.3厘米,厚0.4-1厘米,每简字数约100-160字,字迹工整,由右向左直行书写,有单行和多行之分,以内容多少而定,大木简的整理研究结果,已正式出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