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后期诗作气势豪迈
李清照的人生后期从南渡开始,经历了种种苦难,尤其是在丈夫赵明诚病逝后,生活更加窘困和艰辛。
李清照既哀伤个人不幸的遭遇,更悲痛民族的危亡,激于爱国热情,写下一些诗作,对时政进行褒贬,并因此招致各种各样的诽谤和污蔑。
国破家亡之恨,夫妇永别之悲,政治迫害之忧,一切复杂沉痛的思想矛盾,反映到她的后期作品中,形成悲凉感伤的情调。
遗憾的是,李清照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她的诗仅存留十几首,但这为数极少的诗篇,内容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艺术上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在创作中,李清照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组成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完美艺术整体,有寓意深远、笔力雄峻的讽喻;有凄怆顿挫、委婉陈情的抒怀;也有想象丰富、意境清新的游仙;更有气势豪迈、语言锋利的嘲弄。
在李清照少量的诗篇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和传说人物,如叱咤风云、宁死不屈的项羽,反抗虚伪礼法、慷慨就义的嵇康,替父从军、横戈沙场的花木兰,还有雄才大略的王导,隐居不仕的严光等,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着李清照的理想和抱负。
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享有崇高的地位。她的词随着她个人生活的发展变化,有着明显的不同。
南渡以前,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写,词的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动人。
南渡以后,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的深重。因而感时伤世,悼亡思乡,就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她后期的词作,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艺术概括的强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由于个人生活和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为后期的沉郁凄怆,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这一时期的词作,其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在于朴实的白描手法,前人称之为“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很中肯的评论。
综上,李清照作诗词创作中,虽然吸取了前人的某些艺术创作经验,但决不因袭前人的成果,而是从自己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
她用千锤百炼而又不见斧凿痕迹的语言,朴实自然的素描手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李清照的作品,抒情的真实性、深刻性,在当时的诗人词家中是很少能与她媲美的。她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声声慢》《武陵春》等,使她自己的精神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又如咏元宵《永遇乐》,就连爱国诗人刘辰翁、辛弃疾都深为之感动,纷纷仿“易安体”填《永遇乐》词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