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出土青铜器,时间跨度达1300年,反映出一个现象与史书记载不符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广西陆续发掘出多座先秦时期的墓葬;时间跨度从商代至战国时期,长达1300年;中间没有断裂现象;这些古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对后世研究广西先秦时期的历史有很大帮助;专家对这些青铜器作了研究分析之后,发现了一个现象与历史记载并不相符,而且出入甚大;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广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墓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数量较多的岩洞葬,一种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土坑葬;岩洞葬是当地的特色,因为广西多是高山悬崖;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了研究方便,专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一阶段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以缅岭出土的青铜卣来看;"卣"是一种古代酒器;盛行于商代跟西周时期;勉岭卣的器盖和器身都有高耸的扉棱,通体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夔龙纹和蝉纹,器盖内有一阴刻"天"字族徽铭记;从整个造型与纹饰来看,与安阳殷墟出土的鸢卣非常接近;而勉岭出土的铜,通体饰云雷纹;该纹饰常见于中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铜器上;这说明,这段时间出土的青铜器都含有中原文化因素。
第二个阶段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这一阶段的墓葬出土青铜器数量增多,包含有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杂器等;从器物的形制特征来看,其中不止本地文化因素更浓厚,包含中原文化因素的青铜器数量也较前期增多; 如元龙坡墓出土的铜盘,折沿、浅腹、双耳,无论是造型纹饰,都和西安西周墓出土的铜盘颇为相似;又如元龙坡墓出土的铜卣,造型、纹饰与山东黄县出土西周时期的启卣有共同之处。
第三个阶段是春秋晚期;从先秦墓葬出土青铜器概况来看,青铜器发展到这一时期,有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类已经齐全,专家清晰地观察到,青铜器含有的中原文化因素和本地文化因素外,还体现了新的外地文化因素——楚文化和滇文化;如恭城秧家墓出土的I式鼎,圆口,双附耳,马蹄足;口沿下、耳内外、腹部饰蟠虺纹各一道,膝上饰兽面纹等;这典型的楚文化因素;再如恭城秧家墓所出的铜靴形钺,单斜弧刃、长方形或扁圆銎,呈靴形;这是典型的滇文化风格。
第四个阶段是战国时期;战国墓葬出土青铜器在数量上有了新的突破;文化面貌主要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导;但也发现一部分是外地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平乐银山岭出土的三棱形铜镞,长铤,刃突出,前聚为锋,后锋渐收,中有血槽;与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镞相近;是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
专家整理这些青铜器时发现一个问题:历史上汉代以前对广西一带的记录非常少;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史记·南越列传》载:"南方……蛮夷中间……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周书》记载广西的骆越人没有穿鞋,仅仅用兽皮裹身;表示当地还处在"原始"时代,也没有任何文化可言;从史料记载来看,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中原人对广西的先民知之甚少,很有误解,而且彼此基本没有交流。
然而从广西出土的先秦时期青铜器来看,从商代开始,当地青铜器就有了中原地区文化的风格,说明当时广西先民和中原先民就已经存在交流;这是怎么回事呢?专家推测,相对于上层统治阶级,广西和中原地区底层的平民百姓有更多接触;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朝廷曾多次派兵攻打西南地区;因为广西一带高山密林、瘴气多发,士兵长途跋涉必定引发瘟疫;大量的士兵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流离在南方,不得回乡;这些人极有可能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印记,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
【参考资料:《汉书》《广西考古》《史记·南越列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