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笔力强劲一直都是衡量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书法艺术可以上溯到甲骨文时代,商朝晚期在龟甲、牛骨上契刻的文字已经开始追求字的形体和布局之间的美感。之后,篆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更加重视字体的线条和美观,成为后人学习书法艺术的“宝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毛笔成为书写工具关系密切。有了毛笔之后,才有了更加成熟的书法艺术作品。
毛笔的起源很早,根据考古发掘,战国末期的古墓中就出土过兔毛制作的毛笔。只不过,形制比较简单。到了秦代,大将军蒙括改进了毛笔的制作工艺,制成了笔锋尖锐,笔腹丰硕的毛笔。不要小看这一点改进,笔腹可以吸收储存大量墨水,蘸一次墨汁可以写十余字,这样小小的改动,提升了书写速度。笔锋尖锐,可以随意转折回旋,让毛笔书写的字迹容易辨识。
东晋年间,随着王羲之的出现,书法艺术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根据史书记载,王氏家族中擅长写书法的人多达十几位。从中也能看出来,在当时书法艺术受欢迎的程度。王羲之字逸少,有“书圣”的美称。传说中,王羲之7岁时已经开始勤习书法。在他12岁那年,在他父亲的枕头中发现了前朝“笔论”,从此学习更加刻苦了。
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听说了王羲之的大名,立刻前往王家亲自给予指导。卫夫人看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连连夸赞,高喊,“此子必蔽吾名。”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造诣一定会超越卫夫人。王羲之成年之后担任朝廷的秘书郎,负责文书之类的工作。有一次皇帝要在郊外举行祭祀典礼,需要更换祭神用的木板。工匠要将木板上的文字削去再找人重新书写,削木板的时候,王羲之的字迹竟然浸入木板有三分之深。从此就有了“入木三分”这个成语。
王羲之以后,入木三分就成了衡量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准之一。笔力强劲,线条扎实,才是好的书法作品。有些草书作品,看似龙飞凤舞,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笔线条都是充满力量感的。古人为了追求力量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软毫毛笔出现后,又研制出硬毫、兼毫毛笔,为了体会到书写中的力量感,有目的地放缓书写速度。
书法艺术就是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名家的总结,成为华夏艺林中的瑰宝,吸引无数人在书法的殿堂,探寻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