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敦煌学?敦煌学入门须知
中国人常讲“福无双至”,但在前一世纪与上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显然是福有双至的。继1899年殷墟甲骨发现后,1900年敦煌遗书出世,就此揭开敦煌学这门显学的序幕。
入门须正,取法乎上。作为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敦煌学入门前有必要厘清何谓敦煌学,及其内涵又包括哪些内容?
百年之前,偏僻的边城小镇发生了一件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一九零零年,潦倒 道士王圆箓无意之中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十七窟),数以万计的文书经卷就此暴露在世人眼前。由此发现,并经后世学者苦心孤诣、孜孜不倦研究探索,及陆续的敦煌考古发现,八十年代时敦煌学已然跃升为世界学林中的一门显学。
然而,“敦煌学”虽是个约定俗成的名字。但究竟什么是“敦煌学”?其内涵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学者之间的意见却并不一致。
尽管敦煌学在20世纪初便已发端,但“敦煌学”一名首次提出却在陈寅恪。
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20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陈寅恪先生高瞻远瞩,在当时“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的境况之下,站在世界学术的高度,不仅将敦煌当作一门学问响亮的叫出来,还指出了20世纪敦煌学迅猛发展的趋向,诚可谓远见卓识。
从陈先生《劫余录》的上下文看,他所说的“敦煌学”,主要指对藏经洞出土文书的研究。而随着敦煌当地考古工作的推进,敦煌汉简、吐蕃文书、西域文书的大量出土,及海内外敦煌卷帙绘画作品的发表。“敦煌学”的概念则应当扩大。
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学者开始将敦煌学视为一门学科,从学术新潮流,到一门学问,再至一门学科。“敦煌学”的外延在延伸,但“敦煌学”的学科概念始终未有一明确界定。
姜亮夫先生在《敦煌学之文书研究》中说:“敦煌学之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诸石窟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唐以来写本文书为主,而复及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文物为辅。”此处表述虽不十分科学,但姜亮夫先生所强调的应当把“敦煌学”的内涵扩大到敦煌、乃至吐鲁番出土及保存的所有文物和文献,实已被敦煌学界广泛接受。
但从整个现代人文和社会科学框架来看,对“敦煌学”究竟是学科还是学问依然有所争议。
譬如学贯中西的周一良先生便在《敦煌遗书论文集》序中表示:
“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如果概括的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确切而更具科学性吧”。
这一看法亦有所道理,敦煌学资料涵盖范围极广,文、史、哲、经、法、社会、艺术、科技、医疗诸多领域均有所涉猎,既难成系统,又无一其他系统可以包容。故而周先生建议将“敦煌学”永远放在括号里。但周先生这一出发点并非将敦煌学之概念束之高阁,不加探索,而是为了避免‘就敦煌说敦煌’的倾向,将自己完全封闭在敦煌学范围之内,使敦煌学的路越走越窄。
而随着敦煌学研究的演进,敦煌学界对此又有了新的认知 。
考察一门学问是否能够成为学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看其有无独立研究对象;二是看其有无独特的理论及方法;三是看其有无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而敦煌学显然具有学界公认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理论及方法,争论的焦点在第三条。
虽然周一良先生等人的观念较多强调了敦煌各部分资料间的差异性,但这些资料本身也构筑了一有机主体,敦煌文物资料大部分诞生于古代敦煌,共同的时空范围,使他们产生了必然的内在联系。遗书与遗书间、遗书遗画间、佛窟、墓葬、建筑、木简、古碑等等文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反映着古代敦煌特有的历史风貌。
尽管敦煌学涉及的范围复杂广袤,但敦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可分为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四个主要方面,在此四方面之下则涉及了历史、地理、社会、哲学、宗教、考古、艺术、文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
虽然涉及对象广泛,但这四个方面始终围绕着敦煌这一空间范围展开。故此部分大学中将敦煌学课程安置在隋唐史,历史文献学之下作为三级学科,着实有些不伦不类及遮蔽了敦煌学的广阔内涵。
虽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敦煌学的相关研究日益壮大,日后自将有相应的回答与解读。抛却敦煌学是否能作为学科这一问题,敦煌依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季羡林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写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自汉代以来,敦煌便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这里既是东西方贸易中心和商品中转站,又是中国文化西传的基地和西方文化东来的最初浸染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敦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复旦人文智慧课堂,作者:韩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