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古代怎么读?不读xié,也不读xiá
将时光倒转,回溯至远古,此时我们的先祖,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身着兽皮,为了填饱肚子而进行围猎,忽然一道闪电划过,为大地带来了一团炽热的火焰,从此,人类逐渐迈向文明。
岁月倏忽而过,大地上的部落在不断的迁徙和交融,最终形成了一个个的国度,此后历经夏、商、周……。在数千年的春秋更替,我们华夏文明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封建社会结束之后,我们的生活环境、习惯更是以前有了云泥之别。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押韵的,但是很多诗词读起来,似乎又没有那般押韵顺口。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和古代的发音有着很大的区别。如今的普通话,是四声,古代则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对应普通话的四声。
同时还有一个入声,现代汉语已经消失,有些地方的方言,依旧保持着入声字,比如“菊”、“竹”等字,用各位的方言,是不是非常急促且很难归类到普通话的四声?
有些人在读古诗的时候,会将普通话不押韵的韵脚读作古声,比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如果用普通话读“斜”,读音则是xié,这样便与“家”、“花”不押韵,所以很多人说古代是读xiá,听到这里,许多人“恍然大悟”,一副原来如此的样子这样倒是押韵了,可古代真的是这个读音吗?
若单说一个古代,还是比较笼统,其实古代的音韵变化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上古、中古、今古。像老子的《道德经》、《诗经》等韵文,读起来似乎和唐诗的押韵不同,因为这些作品是依据上古音韵,上古音韵是从西周到汉末。
而南北朝至晚唐五代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这段时期的韵文作品,所押的韵都是差不多的,因为此时属于中古音。近古可想而知,便是从宋至清了。其实无论是上古,中古亦或是近古,都没有将斜读作xiá的。
拼音是现代汉语产物,古代汉语标注读音用“反切”法,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斜字是“似嗟切”,大概读起来是“sia”,这是上古音;在唐代读音,也就是杜牧用韵的时候,也读作“sia”,王力《诗词格律》也有说明,有部分学者认为是读“zia”、“dzia”,这其中包含着比比较复杂的古代音韵知识,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到了近古的时候,斜大致发音是“sie”,至于现代,此字的读音已经变作“xié”所以,无论是上古、中古、近古,斜都不读作“xia”,也不读作“xié”。很多人故作风雅,非要将一些斜读作古音,其实没几个读对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古代已是云泥之别,作为普通人,我们无需去研究古代音韵,在普遍使用普通话的社会中,去读古音,实在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毕竟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若是为了体会诗词中的音韵之美,那么单独将一个字读作古音,又显得不伦不类。
眼下学生的考试在即,或许就会遇上关于杜牧《山行》中“斜”读音的题目,诸如此类课本还有刘禹锡的“乌衣巷口夕阳斜”、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所以考试做题时,切不可轻信网络,应要谨记老师、教科书传授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