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诗词大会考小学一年级的诗,却难倒57人,这题真有这么难吗?

2020-06-15

很多人在背诵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顺着背,上句接下句,一般都很容易,但若是倒着来,下句接上句,许多人便会突然卡壳了。

中国诗词大会上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明明耳熟能详的一句诗,却难倒许多人。

例如第一季第十场比赛,考的是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当时题目只给了后两句,需要选手回答的是前两句。

选手在答题的时候也很犹豫,一直纠结于“树阴照水爱晴柔”还是“绿荫照水爱晴柔”,但他最后还是答上来了。

可惜的是百人团中却有57人答错了,超过一半的人数。

在最新的部编教科书中,杨万里的这首诗出现在一年级课本中。

一首一年级小学生必背的诗,却难倒了57位选手,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觉得应该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下句接上句,许多人反应不过来,另一个原因就是杨万里这首诗的后两句太出名了,以至于常常令人忽略了前两句。

众所周知,宋朝的理学发展很是昌盛,所以宋朝诗歌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讲道理,这种类型的诗歌若是写不好,会让人觉得生硬枯燥。

如何让哲理变得有趣,便很考验诗人的功底了。

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是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为说理而说理”,是很自然的一种生活感悟。

而杨万里的很多诗歌都有这个特点,他大部分哲理性的感悟都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

例如“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而这首《小池》也是他的代表作,短短四句便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让人在欣赏美景之余又有所领会。

“泉眼无声惜细流”,诗歌首句紧扣标题,从泉水写起。

涓涓的细流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

这里“惜”字用得最好,将泉眼拟人化,使得整个画面变得灵动有情趣。

“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一句写得也十分人性化,阳光下,浓密的树荫遮挡着水面,一个“爱”字化无情为有情,一个“柔”字将树枝的袅娜写到了极致。

短短7字,便将一幅临水照树的美景描写得十分空灵生动,令人陶醉。

前两句中,无论是泉眼、溪流、还是树荫、池水都是很常见的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又富有情趣的自然之景,“惜”、“爱”这些拟人化的字眼,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既是写景也是说理。

这两句描写的是初夏的景色,池中一枝荷花含苞待放,才刚刚露出嫩尖,便有蜻蜓立在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有”,对比鲜明,活灵活现地突出了蜻蜓的敏锐。

而荷花原本是夏季最常见的景物,在许多文人的笔下,它是明艳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高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沁人心脾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而杨万里这首诗里却将它当成充满生机的新事物,也算是一种创新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在生活中也是个有心人,否则怎会注意到那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呢?还以此入诗。

全诗来看,前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小池周围的景色,后两句既写景又阐明道理,无一生僻字,也无一高级字,却令人回味无穷。

尤其是后两句比喻唯美又新奇,常用来形容崭露头角的新人,历来为人所称道。

所以整体来说比起前两句,后两句更出名,诗词大会57位选手答错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