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浙江南浔王一士:从蚕农到文化遗产守护人

2020-06-14

6月11日,王一士(右一)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观摩国家级非遗项目蚕丝织造传承人顾明琪(左一)的手工缫丝工艺。

刚过初夏“芒种”时节,63岁的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村农民王一士比平日更忙碌了。每天,他不但要起早摸黑照料田间桑园的农事,还要在自己创办的民间博物馆里工作。

湖州南浔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出产的优质白丝具备“白、净、柔、韧”的特点。从明朝中叶起,此处生产的“辑里丝”因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用料而声名鹊起,1851年以来,“辑里丝”更因它为中国夺得首个世博会金奖而成为海内外蚕丝市场的品牌翘楚。

多年来,王一士始终舍不得丢掉老祖宗传下来的制丝技艺,潜心收集与“辑里丝”有关的物品和农具。2011年,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王一士越发坚定了自己传承和守护辑里湖丝非遗文化的决心。

2018年7月,王一士创办的集种桑养茧和观赏、体验、教研于一体的辑里湖丝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让海内外人士了解当地丝绸文化,并实地感受源远流长的江南蚕桑农俗。目前,该博物馆收藏有300多件丝绸文化藏品,已吸引2万多人次的游客前往参观。

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6月11日,王一士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展示他收藏的辑里湖丝荣获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金奖的奖牌。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6月11日,王一士(前右一)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听取保护缫丝藏品的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6月11日,王一士(前右)和村民在浙江湖州南浔辑里村的桑园修剪桑树枝叶。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6月12日,王一士(左一)和妻子计金妹(右一)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向小朋友讲述手工缂丝技艺。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6月12日,王一士(左)和村民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晾晒用于制作蚕丝被的丝棉斗。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6月11日,王一士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整理“辑里丝”藏品。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6月12日,王一士(后左)和妻子计金妹(后右)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湖丝博物馆晾晒用于制作蚕丝被的丝棉斗。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王一士(右一)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村肩挑收获的蚕茧前往收购点(2011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