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金广:魏碑创作,“眼光”不能太单一
栾金广
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协会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书协首期国学班成员
中国书协书法创作与评审工作专题研讨班成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行草临摹与创作高级研修班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导师
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
《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
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
民进黑龙江开明画院副院长
浅议魏碑的学习与创作
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魏碑则是楷书百花丛中的一支独秀,美丽多姿、奇异娇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的需要,佛、道之学盛行,佛道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是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石,一时间,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魏碑应运而生。魏碑大致分四种风格形式:碑碣、摩崖刻石、造像和墓志等,碑碣端庄绮丽;摩崖刻石浑厚开张;造像天成多姿;墓志典雅精致。
栾金广 楷书对联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
近些年学习魏碑的人越来越多,但学习的套路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管什么套路,只要能够修成正果才是硬道理。以下就个人学习魏碑的一点心得与方家同道分享。
第一、方法
学习魏碑的方法有很多,每位方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如何能更快更有效的掌握一套便捷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我个人提倡学习魏碑要简化一些琐碎的套路和人为的障碍。我看过不少教材上的图示,包括一些教学视频,多数都较为繁琐,有的甚至连我这个搞专业的也看不懂。比如说用笔,不少人在书写时用笔总是喜欢加上一些花哨的动作,笔笔藏锋。搞得写字如画字,工艺性偏强,没有一点书写性可言。艺术讲究删繁就简,追求简约,而不是一味的故弄玄虚。汉字的每一个演变过程都是为了更加便捷的书写,而不是增加麻烦。书法在古时候最大的用途就是实用,我们试想一下,古人在书写大片的碑文、摩崖石刻、墓志、造像的时候会不会笔笔藏锋?笔画在运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要一直捻转笔杆?学习魏碑是不是要笔笔中锋?等等一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来思考。所以,学习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会少走很多弯路。
楷书中堂
现状与理想当代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作品
第二、临帖
1、选帖:魏碑自然浑穆、开张放达独具艺术魅力。入手之前应先充分了解所要学习对象的风格特征,根据自己的积累、性格、认识、对美的理解以及自身情况等来制定学习方向。选帖的过程非常重要,选择一本合适于自己且具有综合特征的帖更重要。我通常推荐《张猛龙碑》,因为《张猛龙碑》既险绝俊逸又浑穆雍容;既奇趣灵动又古朴典雅。此碑被誉为是北魏碑刻中最享盛誉的作品,其为精严雅正书风的代表。所以学习魏碑入手较为合适。
草书作品
2、读帖:很多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对读帖这个环节都有误解,以为读帖是看字帖里的字读什么,把这个环节变成了一个认字的环节,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读帖其实就是观察和分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每一个字结构、用笔细节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观察字笔画的长短、粗细、大小、空间、收放等细节变化;每一个笔画的位置、角度、笔画运动轨迹、提按;起笔、行笔、收笔等,这就是读帖的过程和意义。
楷书对联
现状与理想当代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作品
3、用笔:赵孟頫在《兰亭十三拔》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笔和结构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应该各占半壁江山,字写得好与不好很多人都以用笔的技巧来评判。学习魏碑应该从最基础的基本笔画学起,要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和技巧,应用时才会得心应手。魏碑的基本笔画相对来说较为简单,魏碑以方笔居多,表现方笔的最好办法就是切笔,要想挥洒自如就必须学会各种角度的切笔,笔画特征也以方笔为重,只有使用切笔才能表现出碑刻中刀劈斧凿的味道,基础训练也应多以方笔为宜。起笔更多都是切笔;横折、横构处可一笔完成亦可两笔写完;魏碑笔画中没有绝对像唐楷中的悬针竖和垂露竖那样的收笔,都是简洁明快,或尖或钝;卧钩有别于唐楷,唐楷的卧钩是圆形的一部分,魏碑则略显有了些棱角,这样更彰显出了魏碑的一些个性和特征,其他笔画可以举一反三,明白了切笔后加以反复训练,慢慢就会运用自如了。
楷书扇面
4、书写工具的选择: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个趁手的书写工具是很难表达出我们理想当中的书写状态。每个人的书写习惯不同,手头功夫也有差异,对笔的驾驭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另外,毛笔本身的特征也不一样,长锋、短锋、提斗、羊毫、狼毫、兼毫等,不同的工具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要学会多去尝试。
5、实临:经过前面的读帖和基本笔画的训练过程,应该对所临对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动笔前需想好慢下笔,切记不能操之过急,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到理。行笔速度慢下来才能保留细节;反之,行笔速度快了很多细节就会跟着流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临不像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能掌握一定的书写技巧并使其慢慢变成自己的书写习惯,临习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因为思考这个环节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习书法,从读帖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思考的模式,这个思考的模式会贯穿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我一向建议临帖时要一板一眼的将字帖上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进行分析理解,对所临对象真正理解的同时尽量写像,因为只有反复的临习并且关注细节,才会加深印象,有了深刻的印象到创作时才能字发挥的顺心自如、抒情达意。
节临《李壁墓志》中堂
6、背临:背临这个环节十分关键,有很多学生问我说:“为什么临帖的时候临的很像,一到创作就用不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现在有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其原因就是背临这个环节不过关,临帖的时候不思考,没有记住字形。只注重其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理解,没有学会总结。到了这个环节就放任自流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一定要把这个环节完成好。很多人能把字帖全文背诵下来,这固然很好,但是我觉得能记住字法更关键,因为书法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书写为主,字帖内容通常都是一篇文章,尤其是魏碑很多都是歌功颂德之类的东西,内容了解一下就行,文章背的再熟不会写字,这对学习书法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作用。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要记住字法。我的办法是看着原碑释文去想象记忆中的原碑字法,当然不能完全百分之百的一模一样,但是起码也要记住七八成,这样基本上就可以了。
小品
7、意临:意临关键之处在于意,这个意绝不是任意,而是通过不断地积累有理性的发挥,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个意才会表达的更加丰富。意临实际上也是提前为创作做准备的过程,可以把不同碑刻、不同风格的字用一种表现手法来处理,使其整体风格气息融合统一。这个阶段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写,经过前面读帖、用笔、实临、背临的长期积累才能够完成的。
临古
第三、创作
通过大量精细的临写,对魏碑的结字、用笔等一些特征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创作了,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一边临习一边创作,这种方法可以将临习过的字有效使用,对所临习过的对象加深印象。另一种是:把帖彻底临透再进行创作。边临习边创作可以将魏碑的特征通过集字的方式,创作一些少字简单的作品,既提高了应用能力也是重复学习的一个过程。后者是完全把魏碑临透再创作会更加得心应手,这个方法固然好,但需要漫长的过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都比较快,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自信,所以边临习边创作这个学习方式比较合适更多人,这样更便于树立每个人的学习自信。创作也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积累而成的,不可能马上就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才能逐渐的成熟。
楷书小品
创作这个阶段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每个人都为之苦恼的。真正的创作是有积累、有思想、有情感、有激情迸发的,有了这些的高度统一才能达到完美境界。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一定高度的认识。创作阶段就像一个运动员苦练了十年,马上要参加奥运会一样,就等着这个辉煌而神圣的瞬间,劈荆斩棘就此一搏。但是,上赛场之前要先了解一下赛场的规矩。创作之前对作品形式、章法等一些相关事宜要有所掌握和了解,如:条幅、中堂、楹联、横额、扇面等创作形式,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自的创作语言。
楷书对联
魏碑的创作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1、选择形式与内容:魏碑的创作形式与其他书体创作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在大小字表现技法方面应该有所差异,小字多数都表达的典雅精致、轻松自由的感觉,大字则追求朴拙逸趣、天真烂漫的意境。初级创作选择内容时,所选内容中应多选择一些自己临帖时常见的字,这样作品中熟悉的字会更多,写起来会更加自信得心应手。
草书小品
2、酝酿: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书法创作不能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构思的得体了,然后调整好情绪再动笔。就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等水马上倒满了快要溢出来的时候再下笔。倒水的过程亦是酝酿的过程,水马上要倒满了,也就是创作者情绪调动到了最佳状态,这个时候通常会有手痒痒的感觉,情绪被调整的激昂亢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一挥而就!
楷书小品
3、丰富眼球:我们生活在高科技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5G技术马上普及,加上印刷技术发达,各种碑帖、作品集琳琅满目,各种网络信息量巨大,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资料也是空前的,从甲骨文到当代的名家名作都应有尽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足不出户饱览天下。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比古人要幸福百倍,古人见不到我们这么强大的资料宝库。见得多了也要把它们用好。创作一味的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不但要汲取古人的养分,在创作意识、创作观念上还要学习当代书家高手们的理念和成功经验。魏碑本身的特征就多奇趣横生、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恰恰正好符合人们的内心向往,也符合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魏碑的创作最好不是单一的,得一宗之妙取众家所长。犹如烹饪,一道主菜没有各种调味剂配料的搭配,也是很难做成理想当中的美食。所以,看得多了见识也就多了,经历的多了五味杂陈,这不单是书法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
草书小品
4、变化:一提到变化有的人就会兴奋,觉得创作就是变化字形。个别有一些学习书法时间不长的朋友,脑子里时时的想着怎么去变,怎么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实根基不牢怎么变都是徒劳的。自己觉得弄得有几分像当代某些大家的风格就行了,实则没有那么简单,更多的养料都在古代传统经典当中,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很多人不懂。魏碑当中的各种风格都要有所了解,不能把眼光只放到某一个单独风格上去,即便不作为主攻方向,对其他艺术风格也要有所了解,否则就是井底之蛙、盲人摸象。既要知道墓志的娟秀,也要看到摩崖石刻的浑厚……。魏碑中很多字的结体造型都与我们当代的审美观念相吻合,如:《元倪墓志》《张玄墓志》《司马显姿墓志》《始平公造像》《姚伯多造像记》《石门铭》《李壁墓志》《元桢墓志》《中岳嵩高灵庙碑》《泰山经石峪》等等都是魏碑经典中的上品,点画精密、结字变化大胆、造字险绝,这些都是创作对文字变化求变的最佳范本,是学习结构造型如何变化的最佳参照对象。
草书作品
5、善于发现: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种物象也都是启发我们创作的源泉,如:孙过庭《书谱》中对自然万物和书法的联系做了这样的比喻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於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於毫芒。”通过自然物象来比喻、感受书法中各种各样的形式之美。《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说:“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古人对自然万象的理解与感悟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生动真实的自然现象都是激发我们创作灵感的触点,每一个触点都有可能孕育着一个新的艺术生命。其实我们生活当中这样的触点无处不在,看你能不能去发现它。
6、情感的注入:一件艺术佳作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让观者驻足流连忘返,就是因为有了情感的注入,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东西,是作者与观者心灵之间的沟通和碰撞。魏碑本身的字形就奇绝多姿,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更容易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草书作品
7、魏碑创作中的神与韵: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和韵都是概念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让人为之陶醉,让人沉浸其中。魏碑的创作要用魏碑本身的字形加上墨法的变化和空间的运用,使得浓与淡、开与合、收与放、大与小、静与动都交融在一起,使其和谐统一。每一个结构造型的变化都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画都在演绎着各自的角色,似乎都在讲述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时而欢快、时而惆怅、时而空灵、时而悠远……。这就是神与韵的魅力,一定要用心去感悟。我们为什么看古代经典或现代人的一些好的作品会不由得心生感动,就是因为作品气息中的神采和韵味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跟我们的内心审美追求产生了共鸣。神与韵在一件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一定很快能学到手上,需要一个积累认识的过程,首先在认识上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其次是要不断提高手上的技巧,两点相结合假以时日自会水到渠成。
学习书法是一个枯燥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耐得寂寞独守书斋,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不可急于一时,古人云;“学书初谓未几,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真正的能将魏碑融会贯通挥洒自如必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