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海陵岛,了解闸坡,你读读《闸坡印记》
周六·悦听
用声音触碰心灵
今天主播明旭要与大家分享一本记录阳江故事的书《闸坡印记》
和杨计文老师认识,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应该是在蓝鲨诗群里看了我发出的一篇文章后主动加我为好友的。之后,他很快给我寄来了一份大礼:《闸坡印记》。这是大开本、分上下册的两本厚重的书。单看封面,会觉得它有些不起眼,但当我翻开书看,立即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从地域来看,里面集合了闸坡镇乃至海陵岛的风物人事;从海洋文化来看,这是一部深入记录和讲述深海渔民生产和生活的具有史料性质的著作,仅这一点,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要了解海陵岛,了解闸坡,你读读《闸坡印记》;如果你要了解深海渔民的前世今生,你更应该读读《闸坡印记》。
作为一部对闸坡方方面面进行展示的杂记,全书内容非常庞杂。但总的来讲,可以分为闸坡的历史、深海渔民的前世今生、闸坡风物、时代变迁等四大类。
对于讲述闸坡的历史,作家不仅如数家珍,而且还十分注重讲述的方式。作家没有做出故作高深的样子,而是用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为读者真实、准确地讲述了闸坡的历史,让人印象深刻。开篇《闸坡是偔家》以饱满的热情介绍了生作家养作家的这方热土,讲述闸坡的今生前世,一腔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半日潮》是一篇非常有趣、具有科普性的文章,讲述闸坡潮汐的成因和闸坡渔民如何利用半日潮进行生产的智慧,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大角湾》《古炮台》《马尾岛》《北洛湾》以及第二章的《光阴》等篇章也客观、饱含激情地介绍了闸坡的沿革、前世今生和主要古迹和景观,使读者对闸坡渔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不过,我最着迷的是杨计文老师对闸坡深海渔民方方面面的深入描述。从《碌龙基》里我们了解到深海渔文化的内涵。碌龙基是维护渔船航行安全的大事,作家生动地讲述了渔民们如何用火燂船从而起到防虫作用的经过。特别是写燂船那一部分,可谓惊心动魄,却又饶有趣味,让我们见识到了闸坡渔民向深海讨生活的智慧。写深海渔民的《大工林远基》,一波三折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胆大心细、经验老到的渔船大工的形象。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仅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深海渔民那种“出海三分命”的听天由命的危险经历,还对渔民在深海的生存状态、生产经验有较完整的印象。正如范仲淹所说的那样:“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相信看了这篇的人,会深切地体会到他们轻而易举得来的口中之福,其实是渔民们以命换来的。《死里逃生的林五》写了一位大工出海遭遇台风时,除了他,全部人遇难的经历,细节之细,场面之震撼,让人心有余悸。这些真实的材料,没有作家深入的采访是不可能获得的。
所以,我认为阅读《闸坡印记》最让人感动的地方除了作家把深海渔民一个又一个人物写活外,还为作家的实证精神所感动。文章中涉及到的一船、一物、一人、一事、一言一语、各种典故,无不有出处,有来路,这种实证精神,也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面。当然,这种文章还有很多,例如《闸坡渔民谚语》《渔文化现象》《风帆》《闸坡渔民风俗》等文章,详细地记录了闸坡渔民深海的生存经验、科技成果和精神状态,尤其是《渔文化现象》和《风帆》,介绍了深海渔民作业的方式和工具,特别对各种渔船的罗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闸坡印记》中有一部分用闲散的笔调描写闸坡风俗和文化的文字,声情并茂的《叹哥卿》,体现海上协作精神的《扯帆调子》,场面浩大的《渔家大宴》,别具风味的《一夜水》,热闹非凡的《大王庙会》,色香味俱全的《猪肠碌》,具有文化美学价值的《渔民娶亲》等文章,从多方面为读者展现了闸坡深厚的民俗底蕴,让读者了解一个立面的闸坡。作家还为一些民间的手艺人立传,为即将或者已经消逝的事物存神,这些体现作家情怀的文章,让读者在感慨社会变迁的同时,对未来多了一份向往。
前面说过,《闸坡印记》的内容是庞杂的,庞杂是这部作品的优点,同时亦让它存下了瑕疵。记录地方性质的文章,不单单只是记录,还可以深化。如果我们能从繁杂的乡土风物抽出一个共同点,由这个共同点深入阐述,或许这样,一座小镇的灵魂将更加动人且光焰四射。
但总的来说,阅读《闸坡印记》,让你仿佛走进了闸坡风情博物馆,闸坡过去的纹路和现在的肌理都可以一一触摸。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关于渔港小镇的百科全书,一帧渔家风情今生前世的历史画卷。杨计文老师像一位饱蘸热情的画家,用兼工带写的手法,把他对家乡的热爱倾注于笔端,为家乡立传,为往昔存神,这份赤子之心将让他的文章更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