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担心自己画错了,在画中添了两笔,轻松卖了2240万
一件事干到一半弄砸了,用网络语来形容就叫“翻车”。对于艺术家来说,在创作过程中“翻车”是常有的事儿,比如书法家在笔会现场提笔酣畅淋漓一番发现自己写错了字,这幅作品就“翻车”了,不但很尴尬而且写错的作品也就羞于见人了。
画画稍微好点,比如说油画就比较难“翻车”,万一画砸了还可以盖一层颜料涂涂改改给救回来。
齐白石
但国画“翻车”的几率就大多了,特别是花鸟画一旦画错想改就很困难,所以很多画家的案头之下往往有很多不满意的“翻车”之作——也就是废稿。
就如“翻车”字面意思一般,新手往往一丝不苟不常“翻车”,而老手却因粗枝大叶过度自信更易“翻车”。
齐白石影视形象
所以,越是大师越容易画出“翻车”的作品,一方面大师要求甚高稍觉不妥的画作就弃之不用,另外一方面大师笔墨放得太开反而更“废纸”,比如齐白石这等宗师也难免“翻车”,他留下来的“废稿”据说是放满了一间小屋子之多。
当然,齐白石毕竟是公认的画坛巨擎,如今,他那些“翻车”的废稿哪怕只是个边角料,也都早已一角抵万金了,别说是放满了一屋子的“废稿”,就是堆满了一栋房子的“翻车”之作也能变成“洛阳纸贵”。
“翻车”葫芦图
在他的那些“翻车”之作当中,还有一幅“王者”级别的画,尽管是“翻车”之作却还是轻松卖了两千两百四十万。
在齐公晚年时,大概人到晚年常思“福禄”,特别钟情于画葫芦,但毕竟年事已高提笔不稳墨水淋淋漓漓无法再像壮年时酣畅。
“翻车”葫芦图局部
这幅后来卖了两千多万的葫芦图,几乎可以算是胡乱画一通完事,画中两个葫芦勉强成型、枝蔓凌乱、两片葫芦页也在恍惚间画成了葫芦样,所以看上去画中似乎又有四个葫芦。
可能是察觉自己手抖画错了、或者说担心自己画错了,他又蘸墨在画中添了几笔,似乎想再画两个葫芦补充下留白,但勾完葫芦造型之后又忘记填墨,导致看起来画中又多了几根像葫芦模样的线条出来,随后才颤颤巍巍地题款了事,就连“岁”字都写得别扭极了。
葫芦图
实事求是地说,这幅葫芦不仅“翻车”了,更是败笔连连,只能勉强能算是一幅画而已。
但这幅“翻车”葫芦图的命运很神奇,它当年可能和别的废稿一般被塞到了案头之下,齐公不久之后不幸驾鹤升仙而去,而这幅葫芦图却幸运地被一帮有眼力的大神如获至宝般捧走了。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幅“翻车”之作只能沦为齐公的下下品之作,但它在尘封五十多年后又遇到了“第二春”,齐白石书画收藏大潮将它从箱底之下翻上了嘉德拍卖的舞台中央。
葫芦图
为了能让这幅“翻车”的废稿上得了台面,一众专家纷纷施展“枯木逢春”之术,各种洋洋洒洒的艺评文章满纸写着两字——好画!
就这样一幅胡乱画一通的大作,却被专家硬生生地说成了“好画”,于是乎,在藏家们一听“齐白石”三字原本就肾上腺狂飙的情况下,这幅葫芦轻松卖出了两千多万都不带喘气的。
齐白石
如此神奇的“破葫芦”却被专家说成“好画”还卖出如此天价,网友们欣赏过后却是困惑不解——这画好在哪?哪里好?难道是我们这届网友审美段位太次了呢,还是专家和藏家们的戏演得太醉人了?
总之,想必不是这幅胡乱画一通的画太美了,而是大家的确看不懂艺术市场的“审美”或者说“价值”标准为何。若是那一天齐公盛名跌落神坛,这幅“翻车”的葫芦图恐怕又会被各路专家贬为厕纸一张了。
注:关于对此幅葫芦图的相关专家艺术评论,可参阅《糊里糊涂画葫芦》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