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立志教育,张开理想的双翼
文丨炭 · 主播丨林霖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因素,给当代的青少年带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的冲击。这批年轻人在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的环境中成长,在这个功利时代的压力与诱惑面前,在日常生活需求上出现享乐主义、金钱为王、娱乐至上的思想,因缺乏伟大的理想作为支撑,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人哲言,相信是伴随着很多人成长过程的一句名言警句。任何一个人想要获取一番成就,就一定要立志。没有志向,人生就像无舵的船只一样在大海里漂流而迷茫,很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尤其对于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塑造完备的青少年而言,“立志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求学还是修身,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与理想,正如孔子所形容的“三军之统帅”,是主宰人方向和行为的根基。宋人陈淳认为“志者,心之所之。
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志,是内心的向往,是行动的目标。立志,就是确立志向,树立理想和目标,是一种高度自觉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修身为学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立志”的具体阐释,我们可以参考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的解读。他提到“立志”的“志”拥有三重意义:一是念头或愿望(wish);一是起一个动作时的目的(purpose);一是达到目的决心(determination)。譬如登山,先起登山的念头,然后再一步步付诸行动,但一路难免山高水长、障碍重重。因此须抱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这样登山的“志”才能实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所立之志,必须是能够实现的理想。若完全不考虑能够达成此志向的方法与步骤,也不付出应付的决心与勇气,这只能成为一种妄想,而非立志。
启迪多元思维
立志,是超越平庸的引擎。明代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纵观历史,大凡有所成就者,必然有其崇高而远大的志向,立志成为圣人, 才可以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 才可以成为贤人。可以说,凡人与圣贤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是否拥有远大的志向。
立志,是自我提升的利器。王夫之曾言“志立则学思念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基于伟大的志向,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与思考,才能充实头脑,提升修行,从而获得通向自我提升的阶梯。
立志,是摆脱焦虑的正道。正如《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当我们选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目标,心灵就会安顿在这个目标上,人生便不再被迷茫、困惑所侵蚀。任凭艰难险阻也挡不住其前进的步伐,在孜孜不倦的行动下,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景。若缺乏坚定的人生志向,难免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大好时光。
正心正举 拨迷见智
志存高远
诸葛亮曾在教育后代时提到“志当存高远”。立小志者, 成小事, 立大志者, 成大事。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应当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学生聊志向的故事。子路的志向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与朋友一起分享,即用坏了也没有一点遗憾。”颜渊的志向是“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的事推辞给别人。”
而孔子的志向则明显更上一层楼:“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如此博大之志,真正体现了儒家大同思想精髓,这也正是驱使孔子毕生求索的原动力,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圣贤。
志存高远,就应当合于真理道义,超越个人私利私欲。即,立志于道,通过格物致知、养心养气等方法去逐渐透析人生的真谛,既有益于个人修身立世,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志当坚守
立志容易,守志难,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古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将其总结为两类,第一种是“尚志高而忽治心之学”,也就是在追寻志向的过程中,难以脚踏实际,忽视细枝末节的修正;另一种是“志气靡而不振”,即过程之中容易被诱惑侵蚀,缺乏动力激情。
针对纠正此两种问题的办法,王夫之称之为“正志”,并认为“教者尤为以正志为本”,这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美国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股作风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因此教育者应该帮助我们的青少年坚守志向,以这股“气”作支撑,凭借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勇气,使所立之志不被蒙蔽和放逐,实现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始终贯穿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
孔子就曾劝诫学生立志要坚,“要磨而不磷,涅而不淄”,能够像坚硬的东西一样磨也磨不薄,像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并明确表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胸怀大志的人,应当具坚韧不拔的决心,经得起困难的考验,具备不耽于物质享受的品质。
通往理想的路是铺满荆棘的,但只有“守志”“正志”,从起点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坚守下去,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志在落地
任何伟大的志向,最终都应该指向实践。阳明先生对志向和实践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妙喻:“志犹种也”。行才有果,若有种而无行,则不能“成其花实”。
志向若没有落地,终究只是梦幻泡影。很多人都容易沦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境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出现“拖延症”“懒癌晚期”等情况。对此我们可以从朱光潜先生的个人信条“三此主义”中获得反思。
具体来说,就是“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即通过此身、此时、此在“三位一体”,将志向真正扎根结果。
开启自在之门
歌德曾说,“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只有拥有远大的志向,面对世间万物的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纷繁多变的浪潮激荡,面对人生困惑与彷徨,我们才能坚定方向、正确抉择,从容自信,笃定自己的步伐。
立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教育遗产,我们应该借鉴吸收,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每个个体的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萌发的重要阶段,通过有力的立志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唤醒他们的原动力与潜能,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