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什么敦煌是国人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2020-06-05

大漠沙海,画僧持灯,一身敦煌飞天,召唤着古往今来的芸芸众生......

这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央芭蕾舞团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的一段开场序幕,舞蹈从敦煌文化守护者的角度,通过一对同样热爱痴迷于敦煌艺术的恋人间波折动人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千年文明与戈壁大漠孕育的那份坚守。

舞剧《敦煌》

敦煌的历史有多么久远,恐怕历史也难以准确考量,不过从敦煌至玉门火烧沟一带出土的石、陶、铜器可以看出,至少在5000年前,在党河和疏勒河流域就已闪烁着游牧民族原始文明的火花。

商周时期,游牧民族“允戎”和”氏羌”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岩画,成为后人了解敦煌古老历史的一把钥匙。

壁画与宗教上的敦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和俗人形象,壁画中的人物有的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则是端庄肃穆,有着很浓厚的宗教意味。

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

古代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但河西却成为了相对稳定的地区;在汉魏传入敦煌的佛教兴盛空前,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

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上千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佛 摄影/孙志军

如第112石窟的《反弹琵琶》像,这也是敦煌的标志性壁画,是最能代表敦煌艺术的图像之一。

画面表现的是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一个举足顿地,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这一刻被巧夺天工的壁画师记录下来,永远定格在墙壁之上。

第112窟,《反弹琵琶》 摄影/孙志军

其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条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

世界上的敦煌

季羡林先生曾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莫高窟第285窟,《伏羲女娲图》 摄影/孙志军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贸易枢纽,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的繁盛,也是民心相通的真实写照。

敦煌遗书中不仅保存了5万多件4~11世纪的汉文文献,而且还汇聚了大量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以及一批西方国家民族文字的写本。

如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的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可谓兼收并蓄,应有尽有。

《敦煌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绘制于唐中宗时期

这么多古代东西方民族、国家的文献汇集一地,表明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群 摄影/孙志军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是由中外双方共同承担的。敦煌的文化艺术瑰宝不仅令国内各界专家赞叹,而且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敦煌学”有许多令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感兴趣的课题,自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分别与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展开广泛合作,以“敦煌学”为纽带所展开的合作项目包含文物研究保护、考古人才培养、考古学科建设、文化图书出版等等。

真正践行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