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疫情期间美术馆无讲解,观众自助看展,有人“压力山大”有人依旧从容

2020-06-05

一段展览前言,一张张只写有作者、作品名称的标签——当观众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时,辅助看展的往往是这样简洁的文字介绍。对不少观众来说,现场的讲解便成为了他们从“看不懂”到“恍然大悟”的钥匙。然而,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最近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均暂停人工讲解服务,看展览成为一件更加需要“自力更生”的事儿。

UCCA年度公益特展“家园”展览现场

观众反馈

有人“压力山大”有人依旧从容

6月3日傍晚近五点,74岁的董女士独自在中国美术馆观看最大规模馆藏捐赠作品展。她流连在展厅中,不知不觉美术馆已快要闭馆。董女士已是第二次前来观看这一展览,在她看来,没有讲解并不会影响她看展览,因为平时她就自己逛展。“看美术作品跟博物馆里的文物有比较大的区别,认识一件文物需要懂很多历史知识,而欣赏一张绘画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中国美术馆内参观的观众 饶强摄

虽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但董女士平时也会画一些中国画,对展览中的几位名家作品都很感兴趣,“关山月的画多么大气震撼,李可染的笔墨渲染很独特……艺术能熏陶人,真心喜欢艺术就能够找到看展览的乐趣。”

而对于朱女士来说,没有讲解使她在带女儿逛展览时“压力山大”。“想让孩子来欣赏艺术,但是孩子的问题有时我也答不上来。”吴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看展览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便用手机拍下来,准备回去以后查阅资料。“赶上讲解的话,讲解员基本都会讲最精华的部分,很节约时间。自己在网上查资料就需要花点时间了。”还有观众提出,纸质册页能够帮助自己获取展品和艺术家信息,但是能否领到全凭缘分,因为册页印刷很有限。

记者探访发现,美术馆大多都没有租借讲解器的服务,部分博物馆针对长期陈列展可以提供讲解器租借服务。对此,喜欢逛博物馆的张女士反映,“有的讲解器讲得挺好的,但是很多讲解器信号似乎不是很好,无法及时跟上观众位置的改变,反而带来了干扰。”

业界声音

提升服务性让展览更好逛

“在国外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基本都会提供自助式语音讲解服务。”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认为,自助式耳机可以方便观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参观路线自助观展,在这一点上国内美术馆做得还不够。他认为,目前许多国内美术馆的藏品没有建立完整而系统的档案,没有固定的解说词,“如果有,就随时可以拿出来提供给观众。”

为了让“自助式”观展充实而有趣,许多美术馆都针对展览内容和特定观众推出了更多服务。中国美术馆以多篇微信图文,详细介绍了馆藏捐赠作品展的重要展品以及捐赠始末;今日美术馆为展览“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提供二维码扫码导览服务;UCCA为“家园”特展的小观众提供艺术互动区域,展厅涂上明亮的色彩,部分地面布置为可以席地而坐玩耍的“草坪”。

在UCCA“家园”特展的互动区域,孩子们绘出自己心中的“完美家园”

“将展览呈现给观众,并不等于美术馆的任务完成了。只有让展览和观众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展览才有意义。”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认为,对于美术馆来说,通过提供讲解器、印刷品、扫码音视频导览等方式服务观众,其实并不难做到,难的是转变观念,“从单向传播固定的知识转变为激发公众自己的思考。”

“其实对观众来说,并非一进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就必须要得到一个明确的‘一加一等于二’的认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看来,观众也需要调整看展览的心态。除了像中小学生这类观众以外,观众大可不必过于依赖讲解。看展览不必面面俱到,对几件作品产生喜爱就已达到目的。“有的讲解员只是背了固定的讲解台词,很多艺术作品如果这样讲解,可能反而削减了它的魅力。观众需要不断地去走进去观赏,从而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审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