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他是清代学者中少有的良吏,为官为学都为当世楷模

2020-06-04

谢启昆 字良璧,号蕴山,又号苏潭,江西南康人。早年师从翁方纲,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谢启昆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仕途。与其他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把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他幼承家学,考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苏镇江知府、扬州知府、江南河库道、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

据史料记载,谢启昆在从政生涯中,政绩不错,民间口碑也很好,是一位难得的廉吏和能吏。比如他在任广西巡抚期间,致力于清理积案;广收孤贫,增给口粮;兴办学校,创建育婴堂;两主文武乡试,教人育才;抚绥土司,安定边民;奖励垦荒,禁止盘剥瑶、壮等少数民族,允许他们经商,与汉人互通有无;奏请整治灵渠,采用竹篓囊石,修筑河堤数十丈,水利交通两便。筑湘漓之堤以为民利,迄今人呼曰谢公堤。

另外,他还对广西地方文化颇有建树。他不定期地与广西地方学者集聚一堂,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以幕府为中心的囊括地方士人、官员在内的地方学术团体,为广西地方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当地文化兴盛有着突出的贡献。

谢启昆去世时,由于毕生清廉,无钱下葬,朝廷拨款安排他的后事。广西当地士民请祀名宦祠。

谢启昆博学多才,于经学、史学、文学、目录学、方志学、文字学、金石学均有造诣,尤长于史学及文字学。在学术上他主张“经世致用”,曾助章学诚编成《史籍考》。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深感我国西魏时期史料不多,留下的记载也多不详。就有意搜集资料,著《西魏书》二十四卷。其中将相大臣征伐诸表尤为精核。《西魏书》之撰述,得益于谢启昆与另一位史学家胡虔的分工合作。因为深受史料不足之制约,其著述宗旨也从最初的为西魏争正统,转变为尽可能全面地叙述西魏一代的兴衰存亡之际。该书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讹误,但其不仅是今人了解并研讨西魏史事的完整文本,更是传统义理派史学在清代中叶的典范之作。

他所著的《小学考》五十卷,补朱彝尊《经义考》所未备。共收历代史志、公私书目、方志、文集、笔记中所录之小学书1180种,每书下标明作者、卷数、存佚,以及原书序跋、诸家论说、作者生平等,是极有参考价值的传统语文工具书。

在方志学上,他主持纂修《南昌府志》,后开广西通志局,在秀峰书院内主修《广西通志》。该书被学者推为清代“省志楷模”。时人称赞, “体例最善,不冒史裁,遂为二百余年来官书创体”。

在金石学方面,他著有《粤西金石志》十五卷,与翁方纲的《粤东金石志》并行。

谢启昆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他为诗宏瞻富丽,兼具唐宋名家之体。有《树经堂集》十五卷,咏史诗八卷,杂古文四卷。 谢启昆咏史诗中的咏帝王诗,共咏秦至元113名帝王。 咏帝王诗注重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以总结概括和表现评价人物;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评价;借用歌谣以介绍和评价人物。这些诗是生动的历代帝王图和朝代更迭史、社会发展史,也是对前代咏史诗尤其是咏帝王诗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比如他有一首《文帝》堪为代表作:“风流人物数元嘉,文史纵横自一家。白面书生谈北伐,黑衣宰相坐南衙。长城万里歌声惨,合殿深宵烛影斜。俭约犹存永初意,乌篷未胜葛镫华。”

谢启昆于六十六时去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