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周易》相同吗?这么多年才知道,原来是这样

2020-06-04

问:《易经》和《周易》相同吗?

答:严格来说不相同,《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书组成的。《易经》是周文王写的,《易传》是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写的。《易经》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认为事物都具有阴阳两面,承认事物的对立面,承认事物的相互转化,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其反而。著名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来自《易经》中乾卦和坤卦的卦爻辞,可见《易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是深刻的。

问:孔子的著作不是《论语》吗?他是什么时候写《易传》的?

答:除《论语》外还写了《易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因为郁郁不得志,晚年通过研究《易经》才“五十面知天命”。这个“天命”我认为就是事物的规律,包括人的命运。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植物、动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人的发展也有其规律。但人与人之间、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正如有的人成绩大,有的人成绩小,有的人发奋了得志了,有的人发奋了却不得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当时孔子研究《易经》废寝忘食,达到"韦编三绝”的地步。春秋时没有纸张,写书用的是竹简,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率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这些绳子是用煮熟的牛皮做的。《易经》就是用许许多多的竹简编连起来的,而且很重。当时孔子研易读了一遍又一遍,先是了解了它的内容,然后又了解了它的基本要点,而后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为了传述《易经》,他不知翻了多少遍,

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多次磨断,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即使读到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与他的弟子写出了解释《易经》的文章,这就是《易传》,《易传》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它认为天地万物存在着或相吸引、或相排斥的关系,一切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动性都受阴阳对立统规律的制约。

问:孔子如此痴连研易,“易”有什么特殊的内涵?

答:“易”从内涵上说有三个意义: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自然界的天地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是非常简单、简朴和平易的。

变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永无休止的,这种变化均是有规律的。

不易: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事物总有恒定的规律可寻。了解、掌握了“三易”就能知道事物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孔子如此痴迷《易经》的原因。

问:《周易》是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书吗?

答:是。如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农民种地就离不开它,播种、收割的时间要根据节气的规律来决定。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它和昼夜、年月的变化规律-样,都是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而总结积累出来的。简单地说,《周易》就是一种能够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正确地使用这种方法,人们就能拿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好像人会知道几点天黑、几点天亮,但大家谁也不会说这个人是在搞封建迷信,因为昼夜规律大家都掌握了。《周易》的规律比天黑、天亮的规律要复杂得多,所以很少有人能够掌握,再加上其他鼓吹者的夸大,就给《周易》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一部分人认为是封建迷信。

西方学者对《易经》也有极高的评价,如对易学和东方文明有极深邃、独到研究和体悟的一代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GJung,1875~1961)曾写道:

几年以前,当时的不列颠人类学会的会长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聪慧的民族却没有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诚如许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荣格在英文版《易经》再版序中说:

谈到世界人类的唯-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舌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仍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锦东易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