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道德经》其一,老子谈论“道”,其为中华文明之根本

2020-06-03

如今流行白话文,古文阅读者已然不多了,但“智慧”不会因传习量的多少而有丝毫改变。经典依然在那散发着智慧之光等待有缘人的开启。《道德经》便是其一,此经典来自道家始祖——老子。第一章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这个“道”可以表述,用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结出的经验加以阐释形成一套体系,如今各个领域研究的成果正是对各自“道”的钻研和理解。老子又说此“道”不是一般的方法可以解释清楚的,如今各个领域的现状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另一个新问题。解决的是表面的问题,发现的是表面的规律,其本质的“道”没有弄清楚,外在混乱内在复杂,终究还是蹉跎一生。若想知晓本源唯有行此“道”,这正是中华文明不朽的原因,我们的文明依“道”而存。

传说中的老子是当时国家的图书管理员,饱读经典对上古时期的文明了解很通透,更是理解了“道”。但当时的社会能够潜心领悟“道”者少之又少,大家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奔波劳累,土地的争夺,金银的占有,权色的诱惑让一颗颗人心变得浮躁,变得迷茫,变得不是本来面目,正如现在一样。个人猜测老子明悟“天道”运行,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社会样貌,与其人为干预不如顺其自然。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守关将军尹喜早就听闻老子大名,希望老子能够在这里布施道法让迷途中的人知返。这本《道德经》,最开始称为《五千言》的著作便是在此书写。

故事不知真假,但五千多字如今历历在目,其流传几千年且每个时代的风云者无不喜爱。有人说这是一部兵法,有人说这是一部治国的书,有人说这是一部修身的书,有人说这是一部从商的书。各种说法都存在,各种说法也都成立,因为“道”无处不在。老子在第一章说“道”的与众不同,这个“道”可以说,但又不能按照我们平常知晓的方法去说。平常说的“道”是规律,通过推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我们运用这个结论生存,长时间下来即形成我们的固定思维。

这个固定思维是“常道”的,但又存在另一种模式“非常道”,老子认知中的辩证法即如此。《道德经》全文使用大量的辩证法,把一件事情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述,如此让人们知道万物的“无常”,当人们以“常道”应对“非常道”,根本问题或许出现一些突破口。“常道”姑且称之固定思维,“非常道”称之为活跃思维。名可名非常名,同样可称为“固定的名称以及活跃的名称”。以这样一种认知论看待周边事物的发展,万物在固定的同时又在活跃,物理上正是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

认知固定与活跃的方法是领悟“道”,以“道”的视角看待周边事物的发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最初固定本是“无”,因为活跃从而“有”,从无到有,从固定到活跃,层层递进。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辩证角度看“人心”对外在事物的认知,若是没有过多杂念,时刻处在“无”的状态,看到本质妙用,固定思维与活跃思维皆可体会到。此时在作“有”念,固定思维和活跃思维任由自己运用且使用的合情合理,顺其自然变化。

最后提到一个“玄”字,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有“旋转”之意,无或有,固定或活跃,皆以另一个为参考物,形成大概的状态,其本身也在运动。万物皆在运动中产生一瞬变化形成一时状态,这便是“道”的门户。中华文明依此而存,虽然经历不同朝代,但文化的根本不会变,因为“道”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道德经》是解释《易经》的智慧,而《易》的思维模式刻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灵魂里,天长地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