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八法”,你虽然都懂,为何却写不到位?
以王羲之行书《集王圣教序》为例,我们来看看,王羲之如何在书写中运用展字诀,尽显丰富多变的笔法。
所谓“展”,亦即展开、伸展、拓展之意。其中,突出展开某一笔,谓之“展一笔”(注),就是通过伸展字中的某一笔画,使之成为整个字的“点睛”之笔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展一笔”具有一定的自由性、随机性,具体伸展哪一笔要因字、因时而论,横、竖、撇、捺、点、钩、折、挑都可以成为伸展的笔画 ,不可拘泥观之。
当然,不同笔画的伸展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意趣。我们下面以“八法”来逐一略作分析——
横:宽博长风
在《圣教序》中,上列二字之长横,都极力展开。其取法,源于钟繇,如《长风帖》中之字例:
这个字例中存“转左侧右”之法,学书者须格外用心。在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字的写法清晰可见:
至于说长横的展开,后世书家中最夸张的典型是黄庭坚:
竖,峻立挺长
关于忄这一笔,我们可以参考《丧乱帖》中的写法,显然,这是侧锋笔法写出来的,线条下半段飞白处黑色墨线靠右,这是以笔快速刷掠而形成的:
这一笔,后世书家基本都不再做独立一笔来完成,而是大都缩短长度,顺势连带向右边而去。即使不做连带,像赵孟頫、董其昌那样,也没那么夸张的展长了。
撇,横势古意
这个“厚”字,甩得很开,这是王羲之腕力的体现。同样,苏东坡的“厚”字,也竭力左展,但用笔法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王羲之是骨法用笔,苏东坡是肉法用笔。
其次,后世书家基本很少再有这样的展开写法,慢慢都字写得越来越竖长。可见,魏晋的横势渐渐消亡,竖势成为时风,如赵孟頫:
捺,纯正大气
“文”字,最有代表性。向右展开最后一捺笔,有两种收笔,一是反捺,一是正捺。
这个字例很清晰的表达出运笔路线,一般照样描写就能写个十之八九。但这种方法,笔势最关键,没有正确笔势,就只是一个字壳而已。欧阳询行书,就值得认真揣摩了,《千字文》中的“文”字,他的势子很足很纯正:
点,势大激宕
王羲之笔路开阔,这个简单的“公”字可见一斑,就是我们所说的“势大力沉”之“势大”的体现。后世书家基本都按这个规则书写,很少有紧缩在一起的写法。其中,笔路可以参考一下董其昌的字:
钩,龙潭探珠
这个字参考一下《兰亭序》里的同字,笔法就一目了然。
同样的,“义”字也是如此展开。
折,豪迈险峻
这种突出折笔的写法,王羲之常用。后人临《圣教序》,王铎倒是临的不错:
王铎的折笔展开得更大,尤其是紧缩左边极力右展,这临学的就是笔势、方法,而不是死描字形。
当然,要说笔味,杨凝式的折笔展开,也独具自家风味:
挑,力拔三军
《圣教序》中如“经”字挑笔,在行书中是运笔自然连带的结果,但王羲之有极夸张的一种展开:
这就显得非常刚猛了,甚至说是过度刚了。在现在看来,也许会归于败笔一类,但是我们作笔法对待,而不是作字对待,就可知王羲之运笔的无拘、笔力的深刻。
这一笔,可参考董其昌的行草字,笔法清晰可见:
以上基于“永字八法”,对行书《集王圣教序》中的选字进行了解析。显然,这些伸展的笔画,犹如“鱼鸟之有麟凤”,展现了书家的趣味,根植于书写的笔法嬗变,有得有失,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