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语用学相关术语名词解释大全

2020-06-03

摘自夏征农主编《大辞海·语言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语用学

也叫“实用学”。研究语言使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1901--1979)提出,他把符号学分成三个部分:研究符号间的关系,叫语法学或语形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间的关系,叫语义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间的关系,叫语用学。语用学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交际视为受各种社会规约制导的社会行为,言语行为的意义即话语的意义要通过语境才能解释和确定。其基本问题是:语言怎样被用以进行交际。重要的语用学课题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指示和预设等;而其重心则是研究话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实用学

见“语用学”。

语际语用学

研究跨文化语用对比的语用学分支学科。认为社会语言规则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某一特定的文化、社团的社会语言规则只能在其自己的文化中被理解,不能用不同社会文化的社会语言规则来描述。

言语交际学

研究对言语交际过程的认识和对言语交际模式的设计的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其过程观是把事物和关系看作动态的、持续进行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其模式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简化和理想化描述的方式。学者们曾设计过不少言语交际模式,如美国伯洛(D.K.Berlo) 设计的SMCR模式(S代表source,发话人;M代表message,信息;C代表channel,信道;R代表re-ceiver,受话人) :每一系统中变项的变化有可能关系到交际的成败。如发话人编码技巧的优劣会影响受话人对他发言的态度(信赖程度)。

民族语言交际学

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术语。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提出研究语言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的学科。语言研究是在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例如研究某一群体的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这些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如何影响所用的语言等问题。

语用能力

指已掌握某种语言的人所具有的关于如何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既定目的的能力。例如,向老年长者询问年龄,说“您老高寿?”会得到回答;若说“你今年几岁?”则会引起反感而得不到回答。则前者具有这种语用能力,而后者则缺乏这种语用能力。又如有人知道约翰每星期一讲课,每星期四打网球。如果在星期一听到约翰说“今天真糟糕”,他可推知约翰那天课没讲好;如果在星期四听到这句话,就可推知约翰那天球没打好。这种把背景知识运用到句子解释中去的能力,也是一种语用能力。

言语活动

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如会话、陈述等。言语活动受言语法则和规范制约,在不同社会中各不相同。言语活动成分包括:背景、参与者、参与者的角色关系、信息、主题及渠道等。

说话规则

指群体共有的对说话方式起支配作用的规则。规定对话者说话的时机、内容、开始和结束对话的方式等等。说话规则不仅因国家而异,而且还因地区或社团而异。

语境

又称“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语言之内和语言之外的。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于1923年提出。他区分两类语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 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 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现一般采用后一名称,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上下文,即口语中的前言和后语,书面语中的上句和下句、上段和下段。(2)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境。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J.Lyons) 结合话语的合适性, 把它解释为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如参与者(说话人和听话人)、场合(时间和地点)、交谈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和语域。这是这类语境的客观因素。有人认为还应该包含与参与者有关的主观因素,诸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情趣和心境等。(3)某个言语社团的社会文化,即操某种语言的人特有的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

上下文

语境因素的一种类型。指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篇章环境,也即置于该单位前面和(或)后面的其他单位或成分。对多义的语言单位来说,有助于确定和理解其具体用义。如动词“关”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表示:(1)使开着的物体合拢,如“把抽屉关上”;(2)放在里面不使出来,如“鸟儿关在笼子里”;(3)倒闭、歇业,如“镇上关了几家店铺”。在训诂学中,通常用以校勘古书,辨其正误,训释古文词义,定其是否确切。如《国语》:“沃土之民不材,淫也。”清王念孙说:“‘淫也'当为°逸也'。此涉上文两‘淫’字而误。案上文云:‘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而恶心生。’是沃土之民之所以不材者,正以其逸也。下文云:‘瘠土之民莫不乡义,劳也。’‘劳也’与‘逸也',文正相对。今本‘逸也’作‘淫也’,则与上下文不合矣。”(《经义述闻》)

指示

语用学上用以指语言与语境间这样一种关系:话语中某种语言成分必须依据语境才能确定其语义和获得理解。如“我明天到你那儿。”这句话只有依据语境,才能确定“我”和“你”指何人,“明天”指何时(何年何月何日),“那儿”指何地,因面确定这句话指何意。否则这句话就没有意义。必须依据语境才能确定所指语义的语言成分统称为指示语。指示语的运用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一般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处所指示、篇章指示、社交指示等类别。

预设

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具有真值或有意义的先决条件。如“张三已经戒烟”,其预设就是“张三曾经吸烟”。只有这个预设真,“张三已经戒烟”才有可能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个预设假,“张三已经戒烟”就无从谈起,没有意义。在问题逻辑中,预设特别重要。问题的预设真,问题才有意义。如问“永动机是谁发明的”,因其预设“永动机是存在的”是假的,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回答问题,要善于抓住问题的预设。如回答上述问题,就不能着眼于“谁发明”而要针对其预设,答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永动机”。

衍推

指因一对句子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根据第一个句子之真假,作出第二个句子之真假的判断。例如:“我能看见一条狗”和“我能看见一只动物”,不可能肯定第一句而又否认第二句。最近的语义学中,衍推成为与预设对立的概念,因为两个句子中任何一个为假都会引起不同的后果。例如,“我能看见一条狗”为假,衍推的概念要求“我能看见一只动物”或真或假;但预设的概念要求第一个句子为假时第二个句子必真,例如“他已不再买录像带”预设“他买过录像带”。

蕴含

语用学所用的逻辑名词。指一种包含性质的语义推论。可表达为:如果A句是真,B句也真,A句是假,B句可能真也可能假,但如果B句为假,A句一定为假;那末,A,句在语义上蕴含B句,或者说B句是A句的蕴含。如说“他是一个单身汉”,那就蕴含着“他是一个男人”;再如说“老张打了小王的头”,那就蕴含着“老张打了小王”。构成蕴含的条件是两个语句之间具有上下义关系(如“单身汉”是下义词,“男人”是上义词)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小王”是整体,“小王的头”是部分)。

复杂问语

隐含对方所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某个预设而要求对方回答的问话。因而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意味着承认其中所隐含的预设。如问“你的论文写好了吗?”其中就隐含着“你在写论文”这一预设。如被问者并未写论文,就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论辩中采用复杂问语是一种不正当的手法。

言语行为理论

指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行为中的关系来分析话语作用的一种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建立。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语段,而是一定的行为;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言语是见之于行动的,有言则有行。奥斯汀先把话语分成述事话语和行事话语两类,后又划分出三类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指在听话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每个话语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 1932一)更论证了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并对言外行为进一步作出分析。一般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

指通过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现某一种言语行为。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 1932~)提出。在让别人做某件事时,出于礼貌,往往避免使用命令句,而采用婉转的方式来表达。如某人在餐桌上说:“你能把盐递给我吗?”就是用提问方式间接地让别人递盐给自己。而“这儿真冷!”这句话则是在特定语境中用陈述句方式表达“请关上窗户”、“请开空调”或者“换个房间”等意思,这种言外之意要经过对语句的语面意义的推导才能理解。

会话合作原则

又称“会话准则”。指交谈双方在会话中应该遵守的原则。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 提出。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 说者与听者必须互相协同配合,遵循一定目的,信守一定原则,即遵守合作原则:(1)量的准则,提供足够而又不多余的信息;(2)质的准则,内容是真实的;(3)关联准则,体现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使交谈不背离话题而连贯进行;(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简洁和有条理。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以上准则的运用会各有侧重,一般以关联准则为最重要。

会话准则

即“会话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又称“会话寓义”。指交谈中故意违背会话合作原则的有关准则而产生的话语意义。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 提出。如明知这一方法不行, 却说:“真是个好办法”,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而听话一方也能领会其含义即为“这是个馊主意”。

会话寓义

即“会话含义”

反输

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术语。研究互动过程中听话人的行为,即听话人以反馈方式对说话人的反应。反输信号包括各种单音节反应词如“mhm”(嗨) , 简短词语如“I guess so”(想是这样) , 话段重复, 接续完句, 以及非语言提示(如点头,注视变化)。

礼貌原则

指交谈双方在会话中所贯彻的尊重对方维护友好的原则。礼貌原则是对会话合作原则的补充和调节。合作原则是会话的基本要求,礼貌原则是更积极的要求。人们考虑礼貌原则往往甚于合作原则。如甲说:“我们大家都很想念李英和张强,是不是?”乙说:“是啊,我们大家都很想念李英。”乙的答话显然违反合作原则的量的准则,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讲究了礼貌,而避免了说“不想念张强”这种得罪人的话。礼貌原则的运用要适合语境,根据谈话对象和内容等来确定礼貌的程度及其表达手段。

得体性

语用上指话语的恰当和可接受。即语言的使用合乎社会交际的文化规约,如用语遵守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社会文化规约。要求语言的使用从人际关系看,对话题内容的确定和展开、对交际场合的安排和把握、对讲话对象及其心理状况的认识和适应等各方面都是协调的、恰当的。当然,在一定的交际活动中,话语表达在得体性方面往往会有程度(得体度)上的差异。有人把得体性作为语用上礼貌原则的首要标准和要求。

语用推理

语用学术语。格赖斯提出的语用推理模式认为,交际是说话人提供他要表达的意图的证据(前提),听话人根据这些证据,结合“共有知识”(即共有的语境部分)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过程。推理过程起始于前提,终于结论,这些结论从前提按逻辑推断出来。这种语用推理交际模式区别于符号学的编码、解码模式。

预期理论

语用学术语,认为语言知识应包括知道词语是否会出现在某语境中。例如在When the girl fell into the water she wet the pretty(1) she was wearing and had to go home and(2) it[这个姑娘掉进水里把漂亮的(1) 弄湿了, 不得不回家去(2)衣服]。(1)和(2)位置上的预期词分别应是dress(衣服) 和change(换) 。能够预料语言项目出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话语。

话语语言学

也叫“篇章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对象是连贯话语,旨在探索话语构成和使用的规律。分析话语序列多采用句子的实义切分方法,归纳出适用于某种语言的主-述位推进模式。其分支学科有话语语义学、话语语用学、话语修辞学等、其研究对象与话语分析相一致。欧洲大陆多采用话语语言学这一术语,比较着重于书面语的研究。参见“语篇分析”。

篇章语言学

即“话语语言学”

对话分析

亦称“话语分析”。美国结构主义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S.Harris) 1952年提出,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不同于语法分析:(1)语料取自实际使用的自然素材;(2)密切结合语境;(3)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关注实例的多少;(4)着重动态描写。从事对话结构、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

话语分析

即“对话分析”。

话语

言语交际时利用语言成分建构,传递信息的言语作品。现代语言学中的话语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学科,主要研究从对话片断到完整的语篇的超句结构。

话题

语言学的话语分析上把一个句子中所讲述的题目称为话题(topic) 。话题有时同语法上主语重合, 如“朋友看我来了”,其中“朋友”是话题,也是主语。有时话题并非语法上的主语,如“天文学,他懂得很多。”其中“天文学”是话题,但并非主语。

评述

指对句子结构作传统的主语/谓语二分之外的另一种二分法,即二分为话题/评述。句子的话题是作为说明对象的人或物,评述则是句子中对话题进而作出说明的部分。在句子The book was on the table(书在桌子上) 中, the book(书) 是话题, 其余部分是评述。英语没有明显区分话题和评述的标记,不像有的语言借助小品词、词序对立或曲折形态来表明两者的对立。有些语言学家用主谓/述谓的术语指一种类似的对立。

语段

话语单位。句子与句群组合而成的与上下文相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一段话,或一个片断。有时语段与文章段落在形式上相重合;有时一个文章段落包含几个语段。如:“义理和考据,是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这一段落可切分为两个语段(||为切分标记)。

句群

比“语段”小的话语单位。语段由句群和单句组成。

句际关系

话语分析术语,指包括组成话语的诸句子之间形式上的衔接照应、语义方面的连贯以及信息结构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可据以确定话语的“篇章性”。

现实性原则

对话分析的一条原则,即在对话中,彼此预料所谈及的事物是现实而可能的。例如,问:“老刘乘什么到北京去的?”答:“他飞去的。”这里“问”知道“答”所谓“飞”是指乘飞机,而不是用翅膀来飞,因为只有坐飞机才现实和有可能性。

主题化

指语义表达转换为句法表达时,将重要信息和强调部分置于适当位置的过程。

主题衔接

指句子或分句在组合成段落或语篇时主题的相互接应。说话或写作时,要对话语的起点作连续的选择来扩展成段落,因而这种主题衔接又叫主位推进程序。主题推进是语篇扩展中的一种语义衔接方式,它通过主题与述题、主题与主题的相互呼应,且借助于篇章表层结构的衔接手段,使连贯话语之间在语义上彼此衔接,在结构上相互关联。

会话分析

分析会话的原则和技术,揭示会话的语言特征,说明如何更好地进行会话。主要采取以经验为主的归纳法,从大量自然会话的素材中发现反复出现的模式,从中概括出规律来。目前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说话者如何选择适当的说话时机,进行话轮交替;(2)会话参加者各自说出的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3)会话如何开始、展开和结束,怎样掌握会话在结构上的特点和规律;(4)如何发挥会话的功能,如怎样确定说话者的身份,怎样表示敬意或亲密关系等。

会话结构

话语分析术语。话语分析根据真实言语资料的分析,将所发现的在会话中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模式称做会话结构。可分为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

话轮

话语语言学术语。会话分析的单位,指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一定时间内连续说出的话。通常以会话中出现的沉默或者另一方开始说话标志一个话轮的结束。这种说话者角色的变换也就说明发生了话轮交替。

话轮替换

会话分析用语。指会话中说话者和听话者角色的不断相互变换。如说话者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明确选择下一说话者,还可自动放弃话轮让听话者一方或多方通过自选方式取得话轮,实现话轮替换。听话者也常常表现出实现话轮替换的主动性,伺机自选,取得话轮,使会话能够顺利进行。

批评话语分析

一种分析视角,研究话语事件和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话语在社会中如何在意识形态上受权势关系的影响和自身又如何影响权势关系。

句子的实义切分

根据交际任务对句子语义内容的切分。由捷克马泰休斯提出。与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不同。实义切分把句子分为主位(theme, 缩写成T) 和述位(rheme, 缩写成R) 两个部分。主位是句子表述的出发点,述位是句子表述的内容和核心。主位一般包含已知信息,述位则有说话者传递的新信息。主位和述位的分析通常通过词序和语调表示。研究主-述位推进模式有助于阐明句际的语义联系以及语段中主题的展示方式。如“这阊门外有个十字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红楼梦》)的推进模式为

即第一句的述位成为第二句的主位,第二句的述位又成为第三句的主位。篇章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等学科把它用作分析话语序列的重要手段。

主位

见“句子的实义切分”。

述位

见“句子的实义切分”。

新信息

话段中不是由先前语境提供的信息,可凭语调单位内的语调重点来识别,核心音调(或主重音)表示焦点, 例如I've got thr`ee books in my bag(我包里有`三本书) 和I've got three books in my b`ag(我`包里有三本书) 中的“three”和“bag”。与旧信息的区分类似于焦点和预设的对立。参见“旧信息”。

旧信息

又称“已知信息”。指话段中先前的语境已经提供的信息。在音调单位内通常相对不重读,例如在序列A:What are you looking at?(你在看什么?) B:I am look-ing at a book.(我在看一本书) 中, 除最后一个短语外其余部分都是旧信息;在A: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 B:I'm looking at a book.(我在看一本书) 中,上下文表明只有句子的第一部分是旧信息。参见“新信息”。

信息内容

指在交际语境中,一个语言项由实际出现到可能出现的比率。比率较高,则信息内容较少;反之则较高。如:We are going away.(我们将离开) 句中第二项are在We与going之间经常出现, 因此它几乎不能传递什么信息。而在第四项away的位置上有许多可能出现的词, 因而比第二项有更多的信息内容。信息内容与分布(即出现概率)成反比。

信息核心

话语语言学术语。指说话人所力图强调的新信息中的最重要部分。

话语信息

话语承载和表达的综合信息。包括话语单位或话语整体所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是一切信息的总和。从信息的表现特点来分,有理性信息、潜在信息、美学信息、风格信息四种。

冗余信息

指超过最小所需量外的信息。若写一段话共用100个单词,尽量去掉其中部分单词而仍能传递原话的意义,那么去掉的部分包含的信息为冗余信息。

关联理论

一种信息传递和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适合于达到最大的相关度。如新信息与旧信息互相作用并产生各种语境效果,它就是关联的;语境效果越大就越关联。而处理信息的心理投入越大就越不关联。这种理论认为所有信递行为都要保证达到最佳关联度即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心理处理则无须过多投入,对每个信递行为的解释都依据这一理论。

前景化

风格学、诗学术语,有时用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指在话语中相对突出某个成分,好比在背景上凸现出一个人物轮廓(话语的其余部分称作背景)。形成这种往往偏离语言规范的突出特征称作“前景化”。例如运用韵脚、头韵、节律等手段是在音系学层面上的前景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