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神游天”,“致君尧舜上”:李白与杜甫的音乐思想有何差别
李白和杜甫是文人雅士灿若星河的唐朝文坛中,最为耀眼的两颗"新星",千年来有关两个人的研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两个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都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然而有关两个人的音乐思想,却很少有人提及。
作为盛唐时期的两个大才子,他们的音乐思想必然和诗文有着同样的价值,是一个没有被发现的"文化宝藏"。因为所处时代的细微不同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他们的音乐思想也有着诸多的差异。
一、李白和杜甫音乐思想产生的土壤
社会稳定
中国在唐朝时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之治",一直都是海晏河清、万国来朝的辉煌盛世。
唐玄宗继位初期对内注重发展民生,不仅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而且还建设了大量的商业区,推动了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商贾往来不绝,经济繁荣昌盛。此外,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渐加强,所以唐代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循环更新,塑造了一种宽厚的文化氛围。
李白和杜甫都出生于开元盛世之时,虽然杜甫比李白小了十几岁,但他们也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两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喜欢游历天下,对于各种民间艺术也颇有研究,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样的民间艺术影响着李白和杜甫的音乐思想。
全民崇尚歌舞音乐
唐代文化发达,从异域传入的音乐舞蹈激发了唐人的艺术细胞,所以唐人多少都是擅长一些音乐舞蹈的,这也让唐代的音乐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唐玄宗就是音乐舞蹈的忠实爱好者,他酷爱音乐歌舞,并且精通音律,创立了"梨园",甚至亲自指导宫人跳舞,还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皇帝都如此钟情于歌舞音乐,更不要说是像李白和杜甫这样的文艺青年了。从李白和杜甫流传下来的诗作来看,其中就有一部分包含了对音乐的喜爱,比如李白的"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和杜甫的"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虽然表达的意思不同,但都是对音乐的一种态度。
二、李白的音乐思想
李白的仙风道骨:音乐思想的基础
李白终其一生追求的是自由,而且他喜欢修仙论道,以老庄为人生偶像,所有的行为举止都透露着一股"仙气飘飘",为人也是特立独行,恨不能像神仙一样"上九天揽月",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仙",也与这些有很大关系。
杜甫曾经是李白的"小迷弟",他知道李白喜欢修仙,甚至为他放弃了家庭,跟着李白一起上山"采仙草、找仙人"。因为李白的性格和他对老庄哲学的信仰,决定了李白音乐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追求的是自由和奔放。
李白的很多诗都有道家思想的影子,比如他在诗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腾云驾雾的仙人,想要看遍四海八荒,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求仙问道进行总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处处都体现着李白的道家思想精神。
李白对音乐作用的看法
李白信奉道家思想,希望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音乐思想方面也是如此,李白非常重视音乐的娱乐功能。
"子夜吴歌动君心",写的是李白对吴歌的喜爱,也是他沉醉于吴歌的一种状态。李白在失落时有"弹弦写恨意不尽"、高兴时有"起舞落日争光辉"、行乐时有"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无论是什么样的心情,他都能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而音乐在他的喜怒哀乐中所体现的价值,就是音乐的娱乐作用。
因为信奉道家思想,所以李白也很重视音乐的修身养性功能,道教教徒经常用"啸"来修道,这是一种独特的乐器,吹出来的声音独特,可以让人感觉到身体和心灵的同时满足,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一直广受道教人士的喜爱。李白的诗中也经常提到"啸",比如"抚剑夜吟啸"、"天门一日啸"。
李白的音乐审美
李白一生都活得非常随性,所以他对音乐的审美也是追求自由的,从李白的很多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洒脱豪迈,比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都毫不掩饰他的情感,塑造了一种自由奔放的诗歌特点。
在音乐审美方面,李白也会选择比较富有感情色彩和张扬活力的乐府形式进行创作,还有情感热烈奔放的西域音乐,也是李白创作时最喜爱的音乐。
三、杜甫的音乐思想
杜甫音乐思想的根基:儒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上杜预是三国时期文武双全的大官,在唐高宗的时候,以儒家先圣的身份和孔子共列庙堂,所以杜家是一个儒学大家,这也决定了杜甫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正统教育。杜甫一生都信奉儒学,向往"尧舜之君"和上古时期淳朴的民风民俗,杜甫的音乐思想中处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
杜甫对音乐功能的看法
杜甫是一个儒生,这也决定了他对于音乐功能的看法是与家国天下有关联的,而并非李白的那种随性洒脱。杜甫认为音乐与政治息息相关,音乐是反映政治得失的一面镜子,所以他在唐玄宗朝做官的时候,就写了很多有关政治方面的诗歌礼乐,都与祭祀、民生、道德有关。
杜甫曾经写过《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首礼赋,以礼乐的形式赞颂了唐玄宗在祭祀太清宫、太庙、南郊的盛大典礼,其中很多处都把乐舞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礼教色彩。
杜甫在《蚕谷行》中描写了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希望男人安心耕种,女人在家织布,唱着和谐的歌曲,营造一派"男耕女织"的和平盛世。杜甫认为"政通人和"、"治世之音安以乐",音乐可以用来引导美好的生活,打造清明的盛世,是实现百姓幸福生活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工具。
杜甫还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因为儒家先圣孔子教弟子"六艺",其中的第一条就是重视礼乐,以礼乐之道来修身养性,做谦谦君子。杜甫一生都贯彻了对这种音乐功能的认可,无论身在何处,都正襟危坐且衣冠整齐,将礼乐思想严格贯彻到底。
杜甫早年处于开元盛世之中,经常与友人们结伴同游,出席各种娱乐场所,欣赏歌舞音乐,他在蜀地时写道:"白日移歌袖,清霄近笛床",在《城西陂泛舟》中写道:"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这些与音乐融合的诗歌都反映了杜甫年轻时的快乐,对于社会安定、海晏河清的认同。但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无论怎么享受歌舞,都能够保持克制,并且要求朋友也不能过分沉迷于歌舞之中,由此可见杜甫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
杜甫的音乐审美
杜甫的音乐审美是比较哀伤的,这与唐朝宫廷的乐曲风格有关。唐朝的宫廷音乐为清商乐,这种乐曲最早起源于楚国,曲风哀婉缠绵,丝竹歌声会让人潸然泪下,是楚国大诗人屈原最喜欢的一种音乐之一,因为后来的汉高祖刘邦是楚国人,所以对这种音乐钟爱有加,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清商乐成为了宫廷音乐的主体。杜甫本来就是一介文人,有着文人的多愁善感,长年受到清商乐哀婉曲风的影响,杜甫的音乐审美自然也就变得悲伤。
杜甫的后半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安禄山、杨国忠,就连国家宰相李林甫都是口蜜腹剑的小人,以至于朝政混乱,爆发了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在战争中看到了很多恃强凌弱的现象,后来更是亲眼目睹了幼子的惨死,这更加重了他"悲"的音乐审美,只要看到有悲情的人存在,杜甫音乐思想中的"悲"也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李、杜二人音乐思想差异的根源
李白信奉道家思想,追求的是天地万物合一的思想,李白认为自己就是天地之间的沧海一粟,其他人也是如此,基于这种"万物平等"的思想,李白把天下众生都看作是平等的。他的性格也是非常洒脱,喜欢不拘一格又淳朴自然的音乐,这就决定了他的音乐思想也是平等和洒脱的,所以吴歌西曲、民间俗乐、西域歌舞都是李白所钟情的,在他眼里不存在音乐等级的差别。
杜甫是饱读诗书的儒生,他对于代表政治和民生的礼乐情有独钟,他希望音乐承载着"致君尧舜上"的盛世华章,认为这样的音乐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儒家思想本来就有着崇尚高雅、贬低民俗的差别,这就导致了杜甫并不像李白那样在音乐的审美和对音乐功能的认可上都做到一视同仁,所以杜甫的音乐思想实际上是欣赏高雅而摒弃民俗的,他并不注重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而是始终保持着克制的态度,这虽然符合儒家思想对音乐的要求,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削弱了音乐本身的价值。
结语:
纵观李白和杜甫的音乐思想,其实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对立:道家思想追求音乐的自由感和平等性,要求人对音乐必须一视同仁,抒发自己全部的真情实感。儒家思想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和教化作用,追求礼乐对社会民生创造的价值。虽然李白和杜甫代表的音乐思想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着音乐思想的精髓,让我们看到了道家音乐的洒脱和儒家音乐的庄重,无所谓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