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玉以神贵——中国古玉之美

2020-06-01

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言之,玉是美丽的石头。为何说玉是美丽的石头?它美在哪里?

玉本来就是石头。它是古人在漫长生产实践中,从大自然中分拣出漂亮的石头而用于创作的一类。玉美的含义应有两种:一指未经雕琢的玉,二指经过雕琢后的玉。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认为美丽的玉石能通灵,就把它们雕琢成载有思想的神器。就这样,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以后的玉器时代,这种创作活动,历经万载从未间断。玉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精神信仰的承载者,是中国先民凝聚万载的一份宝贵情结。因而对一件好的玉雕作品而言,它应该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表达思想,创造需要,予神诚意,是古人制玉的重要原因。因而欣赏古代作品,就像是在对话古人,要能够欣赏它的精神及其内涵。内涵从作品的神韵中表现出来。神韵反映思想。关乎古代作品,神韵,即如东汉陶俑脸上恬淡的微笑,是商周青铜兽面中不怒自威的表情,是马踏飞燕翘首飞奔的非凡动势,也是战汉玉龙雄浑蹈历、桀骜不驯的神貌英姿……是玉器乃至所有古代作品的灵魂。

“神贵于形”,源自《淮南子》,其主张“以神制形”“神贵于形”,认为神比形更重要,神主宰形体。与西方艺术追求写实逼真的特点不同。中国艺术是以写意精神取胜。写意作品就是不求形似,重在传情,其体现更有赖于思想。中国古玉创作即是如此。以红山文化玉鸮为例,作者未对羽翼作出精雕细刻,仅以线式琢出造型,使其双目圆睁,昂首展翅,鸮能沟通天地、蹈历无穷的神之风采便呼之欲出。

更有良渚玉琮上无处不在的神人兽面,精神至今令人费解,但对于当时的先民而言,它们又的确是慰藉心灵的精神图腾。不追求真实形态的表现,而是抓住生命的某种特点,进行想象式的变形、夸张,达到形神兼备、寓形于意的整体效果,这恰是中国艺术写意式的鲜明特征。

在作品创作的形神问题上,历代学者均提出过各自看法。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立意”,认为作品空有其形,没有神韵是不行的。主张作画用笔“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提出气韵高于形似的观点。南朝人谢赫著有《画品》,其中品评绘画的标准的“六法”中,也是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玉器是神、形合一之物。早在原始社会,古人就掌握了高超的制玉技术,并能以其完美地表达思想,赋予古玉惟妙惟肖的造形。然而,囿于玉的超凡神性,及人对神的笃诚,古玉创作的最高追求仍是“神韵”。

当然,“玉以神贵”的前提下,使用好的材质,也可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古时人们用玉,大多是就地取材,就地发现美玉而付之情感加以创作。仅在《山海经》中记载的玉产地就有200多处。我们发现,在古代作品中,除了白玉外,玉的色彩非常丰富,这些多彩的美玉,反而成就了古人非凡的想象力,人们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或俏色用之,或巧用玉皮的质感,创作出许多美轮美奂、妙趣横生的作品。和田玉只是众玉中的一类,产自昆仑山脉,因其玉质较为细腻,润泽的特点,加之其产地昆仑山被传说是神山,住有西王母而染上神的色彩,被人们所神往,还一度被皇家权贵所垄断。然而在古人心中,玉属都是通灵之宝,雕琢玉的过程,就是在与神对话。因此古玉之贵还在于,定格了真实的历史和真善美的人性。

“神贵”之玉,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心血和思想,也结晶着沧桑岁月的洗礼,其素雅如天高云淡、泼墨山水,或斑斓若云蒸霞蔚、天玄地黄……其美,简直妙不可言。它们耐看,更耐品味。玩赏古玉,就是归一历史,感受古意,体会天人合一的生命韵味。乃至你会发现,用心把玩后的古玉,会有神奇的变化。而人与神会,全在韵味悠游。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