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些文物为什么是国宝级?原来都与佛舍利有关!

2020-05-29

七宝鎏金阿育王塔

一念七宝,天赐塔王

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穿过地宫圣物展区,经过石桥

可见七宝鎏金阿育王塔

它的出土震惊世界

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

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

也是迄今佛塔地宫内发现的

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工艺最为复杂的阿育王塔

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

七宝鎏金阿育王塔是国宝级文物,单层方形,由下部塔座和上部塔盖两部分组成,通高1.17米、最大边长(塔座底板)0.45米,内部以檀香木制作骨架,表面为银皮,通体鎏金,塔体上凿有452个圆孔以镶嵌宝石,分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玻璃七类,寓意“佛教七宝”,代表了佛家净地的光明与智慧,蕴含深刻内涵。塔身上还发现了20条长短不一的铭文,共计300余字,主要记述了捐赠施主的身份、姓名、捐赠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所打造内容的名称等。

石函

2007年2月至2010年末,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大报恩寺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

2008年7月18日凌晨,在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发现宋代长干寺地宫,比大报恩寺塔历史早了400年,举世震惊。

地宫中的遗物主要出土于四个不同的停留点:石函外,石函与铁函之间,铁函内、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外,以及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内。石函坐落在地宫出土文物的最外层。

石函整体呈方柱状,由盝形顶盖、倒梯形底座及四块长方形壁板组合而成,最大边长(底座口部)82、通高183厘米。底座顶面和四块壁板的底部分别凿有卯孔和榫头,以榫卯方式连接;四块壁板上部和顶盖底面分别凿有凸棱和凹槽,以子母口方式盖合。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两壁板正面两侧分别凿有卯孔,东西两壁板侧面原先相应凿有榫头,但后来皆被凿平,仅残存榫头根部的痕迹。因此推测,石函四壁原应以榫卯结构拼接,但由于内藏铁函的尺寸超出设计标准(经测算,四壁板垂直插入底座后石函内部正方形空间的边长为55厘米,而铁函顶部边长为58厘米),故不得不改变拼接方式。

出土时发现,石函四壁板分别斜插入底座,相互之间取消了榫卯结构,石函口部四向略张开,顶盖搭在凸棱上,未能正常盖合,四壁之间的空隙塞以小石条,并用石灰、麻絮的混合物填充。

石函内侧壁板用楷书阴刻长篇铭文——《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共计16行,满行40字,部分文字因遭铁函碰触而缺损,但绝大部分保存完好。上面详细的记录了北宋长干寺主持可政大师在宋真宗的允许之下重修金陵长干寺长干塔地宫。这篇长篇铭记为考古专家研究长干寺建造的时间、长干寺佛教圣物的流传以及长干寺与大报恩寺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中石函上文字记载“进呈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舍利,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造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这段文字对考古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印证了宋代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可政大师在长干寺长干塔下瘗藏三份舍利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铁函

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北馆区,地宫圣物展区的中轴线上,穿过琉璃拱门,铁函是我们开始认识地宫圣物展区的第二件文物。

地宫考古挖掘时,铁函位于石函的内部。整体呈方柱状,口部边长56、底部边长53、通高132厘米,加压框后边长58厘米。器身内壁光滑平整,外壁未经打磨,粘连较多铁质瘤状物;距离底部52厘米和94厘米处各有一道范痕。出土时铁函口部放置两层盖板,并压上一道平面呈“回”字形的角铁框,铁框与盖板之间的缝隙以铁水浇实。

据专家推测,器身上的瘤状物,可能为密闭铁函时铁水下淌、粘连器身所致。铁函为保存内部文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是中国冶金史上一件珍贵的实物资料。

铁函开启后,七宝阿育王塔露出金光闪闪的塔刹,塔的周围还发现了“金凤凰”和宝石。阿育王塔的体量和铁函几乎吻合,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足一厘米。经过了千年的地下水浸泡腐蚀,阿育王塔的底部和铁函,几乎为一体,普通工具难以将塔安全顺利地从函中取出。

在不破坏任何文物的前提下,从紧紧包裹的神秘铁函中取出世界级文物和圣物,那个光鲜亮丽的鎏金塔该如何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了热心市民乃至各路专家学者们一个揪心的话题。

当年考古专家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在2008年11月22日,正式将阿育王塔请出铁函。央视《走近科学——取不出的鎏金塔》对取出过程做了专题报道。

金棺

金棺是纯金制成。由棺盖与棺体两部分组成,出土时两端各以一根金丝捆系。金棺表面纹饰皆为錾刻,棺体底部有錾刻铭文。棺盖长13、宽5.6厘米,棺体长12.4、宽6厘米,通高7.8厘米。盖饰凤鸟、莲花、卷草纹,棺两面刻有伎乐神,浅刻门楼,门扇上刻天王像,两侧面各饰三位伎乐神。出土时金棺内瘗藏有佛顶真骨。

金棺的棺盖上饰莲纹、鸾鸟纹、卷草纹等等……鸾鸟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中也曾提到:“鸾鸟,形状像野鸡却长着色彩斑斓的羽毛,一出现天下就会安宁。”除了鸾鸟纹,棺盖上还有卷草纹。卷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处理后以“S”形状排列,花草造型多灵动自如,富有流动感,它的无限重复和连续表达也表达了生生不息的生长之气。

棺体前后各设有三位伎乐神,“伎”是中国古时对歌舞艺人的称谓,传说在天上奏乐、起舞的人称为伎乐天或伎乐神。他们手中持有萧、简板、笛等乐器,十分生动。

银椁

银椁为银质,局部鎏金。由上部长方形椁体和下部须弥底座两部分组成,出土时两端各以一根银丝捆系。银椁表面以捶揲、錾刻等方法表现纹饰。椁内底部铺置乳香和金银币,金棺放置其上。底座长18.4、宽10.4、通高20厘米。

银椁的顶部是有五个折面,上面装饰莲花、凤凰、人面鸟身的迦陵频伽鸟等精美复杂的纹饰。椁盖的两个端面浮雕出门楼的造型,包括屋檐、檐下的斗拱,以及檐上围绕的如意祥云等。银椁底部刻有铭文,有“大卿施护佛顶骨”的字样。

施护是北宋著名高僧、佛教领袖。他本为北天竺乌填囊国人(今阿富汗境内),太平兴国五年(980)来华,获赐紫衣。雍熙二年(985)因译经有功,被任命为朝奉大夫、试鸿胪卿。这是铭文中称他为大卿的原因。在目前掌握的史料中并没有施护携带佛顶骨舍利来华的记载,但是宋初有相当一批天竺僧人和使节先后来华,多次进贡佛舍利、梵经、贝叶经等物。西域进献的这些佛教圣物来华后,首先被收入宫廷,其后又会经由各种途径陆续流出至各大寺院。长干寺地宫供奉的佛顶真骨,极有可能也是从宫廷中流出,经由施护捐献给长干寺,由此也不难看出宋真宗在背后鼎力支持的迹象。

大报恩寺遗址地宫里佛顶骨舍利的发现,让中国同时拥有了佛顶骨舍利、佛指骨舍利(陕西法门寺)和佛牙舍利(北京灵光寺)等三大佛舍利,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而金棺银椁等瘗藏舍利的容器,对于研究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佛教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图文来源: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交通信息

(1)地铁:地铁1号线中华门站(2号出口,步行即可或转2/16/63路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站下);地铁3号线雨花门站(4号出口,步行即可或转701/706/202路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站下)。

(2)公交车:2/16/63/202/701/706/D18路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初寺)站。

(3)驾车:至南京中华门南50米,或至应天大街高架下道口,驶入雨花路即可到达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地下停车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