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成都:南丝之路的伟大起点

2020-05-29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史记》记载,嫘祖为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之术,结束了人类以兽皮和植物为衣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人文先祖。嫘祖“教民养蚕”与仓颉“初造书契”(规律造字)、“服牛”(驯牛耕地)、“作衣裳”(麻葛制衣)等一样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南方丝绸之路线路

相传嫘祖在桑林中采摘桑葚时,发现散布在桑野间的白色蚕茧,她像吃桑葚一样把它放入口中,温热的唾液浸湿并溶解蚕茧,渐渐理出丝绪,牵拉出长长的丝线。美丽传说“含茧得丝”揭示了缫丝技艺的历史源头。

成都是南丝之路的伟大起点。成都,自先秦以后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大量成都生产的丝绸、茶叶、铁器等通过“蜀身毒道”,经今云南进入缅甸,然后抵达印度。

汉代成都城池图

南方丝绸之路,任乃强先生谓之“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即印度。这条古道始于先秦、盛于汉唐,它沟通了南下出中国境至掸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再到身毒(印度)的民间商道。中国商人以成都丝绸、临邛铜器、武阳铁器,换取印度的宝石、犀角、象牙、黄金……以大秦(罗马)商人为主的商队,不惜长途跋涉到印度,购买成都丝绸等中国货物再到中亚、欧洲贩卖。

许多文化名人笔下,纪录了成都作为西南商业都会的盛景。陆游在一首词中写道:“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诗中谈到了成都的药市、灯市、花市。这些定期的集会,不但是成都及附近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更吸引着全国乃至外籍商人来做生意。十二月市的兴盛,直接反映了唐宋时期成都经济的发达,手工业和商贸的繁盛。十二月市上贩卖的很多商品都是“成都造”,如锦市和蚕市上的蜀锦。药市上虽然也有外地的药卖,但还是以四川本地的为主。各个月份的市场其实都是百货交易。能进行百货交易,说明物产丰富,很多主打产品都外销产品。

国外钱币——海贝(商代)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说明成都地区很早就和海外进行贸易

成都地区的桑叶远近闻名,这是因为,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气候湿润,桑叶可以达到三熟,可养三季蚕。就是遇到旱天,也能养两季蚕。而像南充、嘉定(乐山)等丘陵地区,最多能养两季蚕。由于有着优质的桑叶,成都平原的生丝匀净,断头少,一个茧子抽的丝可以达到1200-1500米。

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老成都小女孩很喜欢的民间游戏“缠丝绞绞”。四川民俗学者刘孝昌介绍说,这种游戏是取2-3个茧子用开水泡上,小碗盛了,再将一根竹筷剖开,底部用线缠好,开口处支一根小火柴棍,就成了简易的绞丝工具。手艺好的女孩,能将这两三个蚕茧的丝完完整整地绞完。

缫丝技术方面,明清时期,成都簇桥人在蚕丝加工技艺上的新突破,发明了“出水干”美丝法,使缫出的丝能快速干燥不粘连,蚕丝白净柔软。到清代末期,成都从西方引进了蒸汽动力缫丝机,进入工厂化时代,这应该是古代与近代缫丝机器的分水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