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震惊!鉴宝会竟出现天价藏品!

2020-05-28

我公司举行免费鉴宝大型活动,在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稀有藏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这件清雍正茶叶末釉悬式胆瓶

瓶为盘口,细长颈,斜肩,肩以下渐广,腹部丰满浑圆呈球形,底足外撇,为双圈足式,外足露胎。瓶口沿为土黄色釉,瓶里外均施茶叶末釉,于墨绿中满饰黄褐色斑点,类于茶叶之末,釉色纯正,釉质细腻;瓶底及内圈足亦施茶叶末釉,中央处镌刻青灰色阳文篆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用6%至10%的氧化铁为发色剂,在1200-1300℃之间烧制,需较长时间的冷却,釉成后为不透明状,黄、绿斑点掺杂,颇似茶叶末。茶叶末釉始于唐代,耀州窑曾大量烧制,明、清时期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其中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最多而成功。

由于烧成气氛等的差异,使得釉色具有不同风格,俗谓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从传世品看,雍正制品釉色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偏绿,谓之“蟹甲青”;清代的茶叶末瓷又叫“厂官釉”,一般民间所禁用,此件茶叶末釉胆瓶即为纯正的官窑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此类型茶叶末釉胆瓶一个,款式为乾隆官窑款,此藏友的藏品是一对雍正官窑款类型的茶叶末釉胆瓶,存世量相当稀少,属于珍稀品。

熟知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存世量仅为3件,一件再巴黎、一件在颐和园、一件在扬州博物馆,器形保存完好不可多得

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十多年来,款识为“博陵第”的元代青花等瓷器相继出土或亮相,并持续流传。其特别之处是瓷器底部嵌有圆形、长方形或葫芦形等多种样式的标牌,有的是“博陵第”,有的是“古相博陵第”。以阴刻为主,亦有阳文。

藏家和有关专家研究证明:在博陵第系列中,青花器幽蓝神韵,是典型的至正年代的精品;而雕塑彩绘、立粉珐琅彩、红绿彩、青花五彩、珐华彩,等等,更是横空出世,颠覆了原以为直到明季以后才有出现这些品类的传统观念。博陵第,无论在制胎工艺上,还是在呈色、釉料、绘画、纹饰上,都较之国内外已知青花等元瓷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既是南北多元文化和中外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又是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高端艺术品。毫不夸张地说,博陵第其精美度和文化含量远远超过已知元瓷。

酱釉,往往给人以含糊的感觉,有人通称为“紫定”。酱本身于发酵初、中、末期会呈现乳黄色、黄色、黄红色、红黄色、棕红色、棕黑色等一系列颜色转换,专家指出,只要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呈色为棕黄色系,即使有些偏赭、偏紫、偏红或偏褐,都可称为酱釉。至于个别呈色极其纯正的紫色或红色釉,根据文献记载仍称之“紫色”或“红色”更妥。

像这种博陵第款酱釉白龙纹梅瓶更是少之又少真是极品中的极品

1:名家字画书法(历代名家书画、水墨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书法、油画)

2:历代瓷器(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瓷器、官窑瓷器、高古瓷、清三代瓷器)

3:翡翠玉器(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玉器、高古玉、和田玉、当代名家玉雕)

4:明清家具(明清家具、红木家具、黄花梨家具、紫檀家具、古典、硬木家具类)

5:古钱币杂项(田黄、鸡血石、名家篆刻及印石、文房四宝、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名人信札、造像艺术、中国历代钱币、珍稀邮票、紫砂及茶道具、青铜器(有来源证明)、金银器物等)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这是对我们创作最大的支持!

“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帮助他人的开始!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