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5300年前“住宅小区”啥样?揭秘河洛古国先民生活

2020-05-28

三重大型环壕,

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

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

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

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

用九个陶罐模拟的与大型建筑融合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

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全景

近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重大考古成果: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系5300年前后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呈现王都之势,建议命名“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功能布局示意图

一时间,“河洛古国”登上热搜。

图片源自微博截图

有人好奇它是否与黄帝有关联,有人想探究那个时代先民的生活方式,还有人希望从现有的考古成果中还原这座都邑的宏大面貌……

图片源自微博截图

带着诸多问号,小新近日实地探访双槐树遗址。触摸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幅5300年前后的画卷徐徐展开。

居住安全

双槐树遗址地处巩义市河洛镇黄河南岸,东西长约1500米左右,南北宽约780米左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

双槐树遗址地理位置

抵达遗址所在的高台,沿着果树林旁的外环壕剖面指示牌往前走,是一个封闭的玻璃房。玻璃房内即是外环壕的侧立面。

沿着此处往北便是大型的墓葬区。墓葬一区与东部的內环壕等发掘现场隔沟相望。

专家介绍,整个双槐树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并有对外通道。

外壕残存周长约1600余米,东南、西南有出口的道路各一条;中壕周长约1500余米,有宽达10米的道路出口;内壕周长约1000米,有疑似吊桥的内壕出口遗迹。

双槐树遗址三重环壕的内壕

宽大的壕沟显然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

因此,5300年前后,也必然有众多人口在双槐树区域聚居。

三重环壕的保护,既能防御其他部落的进犯,也能抵御山野猛兽的袭扰,在当时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给聚居的先民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建造“豪宅”

双槐树遗址三重环壕内壕的北部正中位置,即是大型中心居址区。

中心居址区

中心居址区

居址南部修建有两道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封闭的半月形结构,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

两道墙体在中心居址的东南端呈拐直角相连接,在拐弯处和东端35米距离范围内各有门道1处,两处门道错位分布,形成较为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

翁城

此区域内发现有4排带巷道的大型房址。房址之间建有通道,房址前均分布有两排间距、直径基本一致的柱洞。

考古人员认为,柱洞应为房屋前的廊柱遗存。

双槐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特别是第二排中间的房址F12, 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便是在现今,也是“豪宅”般的存在,可见居住者非同一般。

在内壕中部,是大型夯土基址。该基址面积巨大,且多次建设使用。其中,第一层建筑基础面积至少有2400多平方米,至少是目前国内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单座建筑基础。

位于第三层的面阔15开间的大型建筑,则已初步具备了大型宫殿建筑的特征。

面阔15开间的大型建筑基础

考古专家介绍,这些重大发现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关键资料。

养蚕缫丝

“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中原地区,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传说一直流传。而中国丝绸之源在哪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为此追寻。

双槐树遗址曾出土国宝级文物——一枚骨质蚕雕艺术品。它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长6.3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是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

这枚“牙雕家蚕”做工十分精致,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明晰,和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同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将吐丝时的造型高度契合。

2017年至2019年,在距双槐树遗址不远的荥阳汪沟遗址出土的4个翁棺中,考古人员发现翁棺中亡童的尸体被一种织物包裹。经检测确认,这种织物系已经碳化的丝织品,是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

考古人员从河南荥阳汪沟遗址出土的翁棺中提取丝绸碳化物

汪沟遗址发现的丝绸碳化物(左)与碳化物放大显示的丝织品结构(右) 韩章云 摄

专家认为,双槐树遗址与青台遗址、汪沟遗址等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一角度讲,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承天之命”思想

考古专家在“河洛古国”另外一处令人着迷的发现,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模拟出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位于中心居址区内的“豪宅”区域。九个陶罐摆放成北斗星的形状。

双槐树遗址融合北斗九星的建筑基础

在“北斗九星”上端——“北极”附近,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而麋鹿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吉祥的动物。

麋鹿骨架

“‘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有专家推测,九个陶罐和麋鹿都埋在地下,这应该是一位有地位并且谙习巫术和天文的古国首领,以这种方式设计自己的居室,实际是在神化自己。

其实,在荥阳青台遗址,考古专家也发现过一处“北斗九星”遗迹,同样是九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的图案。

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韩章云 摄

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北斗九星”祭祀区出土的文物 韩章云摄

考古专家认为,这两处“北斗九星”遗迹,既是科学的天文遗迹,也明显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这些高等级的人文与天文遗迹融合的现象,应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典型代表。

怎么样?5300年前后的“河洛古国”是不是很“硬核”?

“河洛古国”的发现,究竟有多重要?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双槐树遗址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

双槐树遗址全貌

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评价说,“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彩陶罐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骨质鞋型器

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规模宏大的高等级建筑,严谨有序的聚落布局等,双槐树遗址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一个又一个刷新历史的考古“实锤”,令网友们也纷纷点赞这样“硬核”的“河洛古国”。

图片源自微博截图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信随着考古工作者的不断“解密”,“河洛古国”的故事能被更多后人所知。

作者:阚力 韩章云

部分图片来源: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