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术工场·在水泥墙上复刻150幅世界名画,他把农村的土墙变成打卡圣地

2020-05-28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身边触手可及的风景

在水泥墙上作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估计刘志文最有发言权。他在湖南省浏阳市道吾村242号的一面护坡墙上临摹了整整150幅世界名画。

提起刘志文的油画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初中那会儿因为喜欢,他选择在浏阳一中艺术部学习美术。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理解,觉得他是在瞎折腾,在老人眼里,年轻人的这些“天马行空”是不可取的。高三毕业的时候,他参加了湖南省艺术联考。在考水粉色彩这个项目的时候,突遇停电。加上当时是阴雨天,画作不容易干。一般来说,作品是需要用电吹风吹干才会呈现完美的效果。其他考生都已离开,他却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来电才提交作品。就是凭着这样的坚持,他如愿考上了青岛科技大学油画专业。为画出理想的作品,他曾经为了一幅画在画室里整整坐了一个月。在画室一坐一整天对他来说是常态,午饭简单对付一口就接着将精力投入到面前的画板上。

今年已经大四的刘志文,原本打算今年过完春节就回学校忙毕业设计的,但疫情却把他困在了家里。这凭空多出的小半年假期,彻底打乱了他原本的安排。绘画原本就是需要坚持的,如果一段时间不练习就会生疏。偶尔路过老家路边的水泥墙,看到墙上一块一块的分格,让他突发奇想:如果在这上面作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让刘志文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因为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怕自己手生在墙上临摹一些肖像画,却在微博上“意外”的火了。甚至很多媒体都慕名来采访他,这让他受宠若惊。或许是因为这150幅画作中抽象画居多,所以他也被网友们称为“现代毕加索”。

《吹笛子的少年》是刘志文在水泥墙上的第一幅画。这原本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的布面油画,描绘的是卫军乐队里年轻的士兵吹短笛时的画面。第一幅选择临摹这张画作,是因为爱德华·马奈的画风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众多油画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幅。这幅画其实很讲究,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用最小限度的主体来作画,否定了三位空间的深远感,算是印象派历史上的一次创新。“这幅画算是我对爱德华·马奈的一种致敬吧。”

虽然很多画的质感看上去并没有损伤,但刘志文却觉得在墙上作画比在布面、纸张上难多了。前十几幅画都还保留着水泥的粗劣感,因为水泥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样的墙上作画对染料的涂抹是种极大的考验。为弥补墙面的凹凸感,他费了很大的劲用颜料来抹匀。之后渐渐有了经验,他会先用小铁铲把一些突兀的颗粒去掉,然后再开始创作。

画一幅画大概需要3个小时,刘志文经常从早上开始一直画到中午才休息。下午两点左右再回到护坡墙前接着拿起画笔,直到傍晚。如果不是因为中午墙面反射的阳光刺眼,对眼睛的伤害太大,估计他会在墙前画一整天吧。然而就是这4个月来的坚持,让这个原本平平无奇的小村庄多了一处打卡圣地。附近的年轻人都会开车前来,只为能跟这面布满150张世界名画的农村土墙合照。“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欣赏油画,你跟村里的老人说什么爱德华·马奈,他们也不会理解,但我相信只要我画出来就有人看,有人看,就有人欣赏和理解。”

在油画墙的一个角落里,还藏了一个彩蛋,是长沙血液中心的吉祥物。刘志文说他曾去那里献过血,听说疫情期间这些血液帮助了很多人,所以就画了4幅吉祥物来纪念一下。生活中的刘志文一直比较低调,喜欢写毛笔字。在他看来,艺术是共通的,油画与毛笔字其实是一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这会给他带来新的灵感。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上了热搜,刘志文或许只是中国成千上万年轻人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跟很多的美术生一样,他经常接到一些给马路上的配电箱、井盖作画的工作。但在他看来,艺术本就应该是这样的。那些装裱在框架里让人仰望的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接地气的,是在每个普通人身边触手可及的风景。用他的话说:“能用自己的特长为城市出一份力,特别有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