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杨耀扬书法:纸上万象多晋韵
第六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本期推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杨耀扬。
★☆★参展艺术家:杨耀扬
杨耀扬 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书协楷书专委会、草书专委会副主任。
作品于1990年前后参加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等十余次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于其中两次获奖。1993年获上海书协“谢稚柳书法艺术奖”(提名十人之一);2008年获“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2010和2011年两度被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推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作者”之一;2012年获“书法报提名青年实力书家”, 2014年作品参加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2015年获上海市书协书法教育奖;2017年参加《书法报·书画天地》提名“当代楷书12家”;2019年参加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特邀名家作品展等。
在理论研究上,书法及文史文章近 100篇发表于各类报刊。论文《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国展几乎看不到大楷》、《由“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触及的一些思考》等入编《上海书法篆刻论文集》、《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文集》等。2009年《晋唐小楷十家“临与创”系列》连载于书法报;2013年《楷书八家“说临谈创”系列》连载于书法报书画天地;2014年《宋八家析帖系列》发表于书法报。
出版有《毛笔行书临写详说》(上海人美)、《杨耀扬作品集》(上海人美)、《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杨耀扬》(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杨耀扬》(中国书协主编 荣宝斋出版社)、《2011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 杨耀扬》(中国书协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杨耀扬书法:纸上万象多晋韵
王家骏
浦西之西,一个绿意葱茏的所在。著名的江南古镇七宝之北,上海著名楼盘万科朗润园之南,一栋充满了书卷气的建筑。六楼,杨耀扬的书法工作室就坐落于此。偌大的空间,弥漫着墨锭之香,书卷之香,茶茗之香。浸淫书法四十多年的杨耀扬,喜欢待在这里,看书,写字,喝茶,与朋友聊天……
“天好的时候,西落的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非常的舒服!”杨耀扬是地道的上海人,一直在七宝生活到18岁,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三航局工作。因为三航局下属的工厂地处浦东,每天上下班来回时间很长,他选择了住在单位宿舍。
“那时候年纪轻,住在单位无聊。一个同事喜欢写书法,跟林仲兴先生学字。在他的鼓励下,我也开始写书法了。”为此,杨耀扬还特意赶到林先生的家中,看见满房间的书法,“真是写得好得不得了!”
当时,豫园商城的徐伯清的一手小楷写得超凡脱尘,舒朗飘逸,在上海滩独领风标,杨耀扬好生喜欢,决定从小楷入手,心慕手追。
也许杨耀扬天生和书法有缘,他的小楷进步很快,需要新的能量灌输。一次,他路过徐汇区政协,发现著名书法家许宝驯在这里开班招生,遂报名拜师。许宝驯很喜欢这个学生,指点他去书店购买《晋唐小楷五种》字帖学习。许宝驯是潘伯鹰的弟子,潘伯鹰在其《中国书法简论》中,提倡“取法乎上”的理念,要求书法必须学习格调高古的珍品,这样才能“仅得其中”。40多年后,杨耀扬已经成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的知名人物,他的小楷所呈现的正大气象,被业界誉为“一骑绝尘”。他说,我的书法有今天的成绩,和许老师的正确指点是分不开的。“第一口奶关乎一生的艺术生命”。
杨耀扬书艺大进,他又报名参加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书法培训。老师是周慧珺先生的兄长周坚白先生。周先生长得高高大大,一口宁波口音,在临摹上有一手绝活,连一根线条的几个波折都讲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儿差池。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经过名家熏陶,加上自身刻苦习字,杨耀扬渐渐在书坛崭露头角。1984年,《文汇报》举办全国书法比赛,他的小楷获得二等奖。第二年,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征稿,他的小楷再获二等奖。上海书坛,冉冉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
1991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为了筹办相关庆祝活动,时任上海书协秘书长的王伟平先生,借调了丁申阳、郑振华、黄仲达、杨耀扬等几个年轻人到书协帮忙。王伟平先生的书法得益于白蕉先生和单晓天先生的亲炙,大字功夫尤其好。在王伟平先生的指点下,杨耀扬的大字也突飞猛进,令人耳目一新。
杨耀扬坚守帖学道路,上下求索,书法艺术的成就越来越高。他说,谢稚柳先曾说过,北魏碑版问世于南北朝时期,以后的一千多年竟无人问津,只是到了清中叶开始喧嚣一时。苏黄米蔡、赵孟頫、董其昌都不学魏碑。这是为什么呢?帖学之路毕竟是中国书法的王道。
杨耀扬的观点是对的。书法不仅是技术的表现,更是书法家内心人文精神和理想境界的展露。两汉儒学独尊,养成了中国的士族阶层。到了东晋,世家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权,但他们在政治事务上表现得极其懒惰,日益向虚旷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术、文学和艺术上,越来越放浪形骸。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艺术巅峰就在此间形成,引领风气贯彻整部中国书法史。在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熏陶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一大批文人书法家,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不断把时代审美情趣融入其间,赋予其新的内涵。
杏花春雨江南。杨耀扬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杨光霖是上海七宝明强小学创始人,因抗击英人在青浦、上海两县越界筑路而惨遭杀害。祖父杨纪庚是民国《申报》“自由谈”栏目的时事撰稿人,现在上海图书馆的近代文献阅览室仍可以找到他撰写的文章。杨耀扬出生的七宝古镇,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种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地域文化,对于一位书法家风格的形成,有着与生俱来的基因作用。在他的笔下,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有着“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旷达,有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绚丽,有着“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的纯净……,书法讲究线条之美,在杨耀扬的书法作品中,大到中堂巨幅,小到蝇头小楷,每一根线条的肌理都清晰可见,笔笔送到,堪称精湛。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2005年,杨耀扬在七宝买了房子落叶归根,重新回到那片生养他的土地。他在《我的书房遂人堂》一文中写道:零五年买了新房后,我即决定将朝南大客厅改做书房,斋名遂人堂。遂人堂中的新书柜接天连地,一排足有六米宽。其实,杨耀扬刚开始学习书法时,条件十分简陋。他的兄长杨克元先生介绍说,家里三平方的阳台就是他的书房,写字的台子最初是一台收起来的缝纫机,后来改成一张多80公分见方的台子。有的朋友戏称,杨耀扬过硬的小楷功夫,就是这样被迫练成的!
杨耀扬的书房取“天遂人愿”之句,命名为“遂人堂”。在这些堆积如山的典籍里,最多的是关于书法艺术的,还有一些是关于孙中山研究的史料。1990年,杨耀扬到上海孙中山纪念馆任职,开始接触相关史料。他像钻研书法艺术一样,不断深耕,并与上海一位孙中山研究专家,为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婚照是在当日拍摄还是婚后拍摄等历史谜团,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连发三文,在孙宋史学界引起不小轰动。就是这样,杨耀扬不断滋养自己的学识,用广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聚焦过去,放眼未来,向着文人字的高峰攀登。他常常在自己翻读的古籍空白处,用毛笔批注小字行草,娟秀漂亮,以此与古人的灵魂对话。在杨耀扬收藏的众多图书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书眉小字,既是他书法妙手偶得的精品,也是他思想火花的集锦。四十多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参加了全国第四、第五、第六届书法展,全国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八届“中青展”等十余次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于其中两次获奖。作品入编《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50余种全国性专集。在海上中青年书法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目,隐然据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2008年始,杨耀扬受邀执教上海书协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办的书法专升本和研究生课程班的楷书技法教程,近期他又将在享誉沪上艺术圈的朵云轩艺校执教楷书高研班。把自己摸索多年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悉数传授给学员们,杨耀扬先给学生灌输两个思想,一是“取法乎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时时思考少走弯路。他说少走弯路,就如健康少生病,不生病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第二是学习书法必须加强文学修养。他认为学书如果仅仅是笔法、字法、章法,或审美倾向上简单地回归传统,这样的作品或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表现的“仅存外壳”。作品要达到“如其人、如其字”,文化修养对书法内在精神的提升不可或缺。
从2008年开始至今,杨耀扬有多达10多年的时间受《书法报》邀请,任该报教学栏目特约评改人,发表不知其数的评改文章,其犀利的观点,到位的评改,教科书般的示范,在书法报读者群中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有外地朋友见着杨耀扬,第一句话总是提他和书法报的诸子批改栏目,可以说,全国的书法人都是从这个栏目开始熟识杨耀扬的。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这个教学栏目犹如茫茫黑夜里点亮的一盏明灯,温暖而清晰。
中国书法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符号,以薪火相传的办法,一代一代接力,一直到永远。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杨耀扬,正值一个书法家的黄金年华。他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楷书专委会、草书专委会副主任,但他清楚自己的角色,就像当年指点他的王伟平先生、许宝驯先生、周坚白先生一样,满腔热诚地向广大书法爱好者传授技法和心得。他是书写接力记录中的一员,没有终点,必须全力以赴!
杨耀扬40年的书法之路,既师古人之迹,又师古人之心。他的纸上万象,是他一路走来的内心裁体。
一场暴雨过后, “江南重镇”七宝的街道一片金黄,杨耀扬走在上面,就像走在晋唐辉煌的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