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窗帘算什么,博物馆里还有痒痒挠、垃圾桶、牙签、镊子、挖耳勺

2020-05-26

朋友们,还记得疫情期间诞生的新网红——武汉“网红窗帘”吗?

前几天,2020年度窗帘大戏迎来大结局,网红窗帘被湖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5月17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将窗帘取下,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特展物件永久收藏

消息一出来,瞬间就冲上了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喜欢这个大结局”。不过在一片叫好声里,也有人发出了灵魂质疑,怎么现在什么“垃圾”都能进博物馆了?

在我们印象中,博物馆里的东西都是宝贝,自带“高大上”和“价值连城”光环,相比之下,一幅某宝上随随便便就能淘来的窗帘可不就是“垃圾”嘛。

一个省级博物馆连这种“垃圾”都拿去收藏,门槛也太低了吧?!

说到这里宝哥哥就要劝劝大家了,想开点儿,很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宝贝,可都是连窗帘也比不上的“垃圾”呢~~

痒痒挠

痒痒挠,又叫老头乐,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跟夏天在路边穿着背心、摇着蒲扇乘凉的大爷更配。

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也能进博物馆吗?

有图为证

清 竹背挠 故宫博物院藏

痒痒挠,古代又叫“搔杖”“爪杖”,考古资料显示,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经诞生。

虽然现在的痒痒挠几乎等同于“老头专用”,但曾经的曾经,人家也是文人名士们爱不释手的雅物来着。

魏晋时期,名士们喜欢服五石散,难免引发皮肤瘙痒,于是经常手持痒痒挠,一边清谈、饮酒、游玩……一边挠痒痒,不用的时候还可以用来指点江山,自有几分风流。

当时的痒痒挠已经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如意”(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如意),意思是“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手持“如意”的王戎 南京博物院藏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手持“如意”的南朝陈文帝

到了清朝,如意从痒痒挠中分化出来。一边是完全走实用功能的老头乐

清 嵌绿石背挠 故宫博物院藏

一边是完全讲究美好寓意的陈设摆件

清乾隆 鹤顶红灵芝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

垃圾桶

古代的垃圾桶,叫渣斗。

五代 越窑青釉莲花式渣斗 故宫博物院藏

渣斗中的“渣”,可以是宴席上吃剩下的肉骨头或鱼刺等食物渣滓,也可以是残茶、茶渣。

因而渣斗的使用场景,自晋代诞生以来,一般都是餐桌或者茶席。明清时期,渣斗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在餐桌茶席之外,也会被放置在床边和几案上,充当真正意义上的垃圾桶。

同使用场景一起扩大的,还有渣斗的材质:渣斗在明代以前多为瓷制,明清时期,材质日渐多样,出现了银器、漆器、玻璃器等。

清 剔红缠枝莲纹开光山水人物图渣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绿玻璃渣斗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本职功能垃圾桶外,渣斗偶尔也会客串承担一下唾壶(痰盂)的功能。

区分渣斗和唾壶的关键在于脖子颈部,渣斗由于要盛装骨头、鱼刺等体型较大的垃圾,颈部要比唾壶粗的多。

西晋 越窑青瓷贴辟邪纹唾壶 上海博物馆藏

牙签、镊子、挖耳勺

明明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经常组团出现,叫做“三事儿”。

梁庄王墓出土明代金三事儿 湖北博物院藏

“事”,是牙签、镊子、耳挖等个人卫生用具的泛称,这些“事”虽然实用,但体积小巧容易丢失。

于是大约在明代时,为了取用和携带方便,人们把经常用到的“事”组合起来配成一套,或者用链子栓在一起,或收纳在小筒内随身携带。

这种“事”的组合,少则一两件,多则七八件,其中牙签、耳挖、镊子的三件套最为常见,合称“三事儿”。

清 赤金葫芦花纹带链牙签耳挖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仕女形金事件 浙江省博物馆藏

比较讲究的“三事儿”一般都用金银制成,称为“金(银)三事儿”。发展到后来,金三事儿甚至成为女性们挂在裙子上、衣襟上、领口上的一种固定装饰品。

《金瓶梅》第十四回中就写道:“因见春梅伶变,知是西门庆用过的丫鬟,与了他一副金三事儿。”

广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银“三事儿”

夜壶

是的,博物馆里还有这么重口味的“宝贝”。

西晋 青釉虎子 上海博物馆藏

虎子,起源于战国,因形若伏虎而得名,是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靡一时的男性专用夜壶。

对于虎子“夜壶”的正统地位,曾经有人持怀疑态度:就不能是用来盛酒或者盛水的吗?

关键时刻,是出土文物给出了有力证据:虎子都出土于男性墓或夫妻合葬墓的男性一边,且都放在死者脚边或单置一处,显然不可能是酒器或者水器。

战国 错金银鸟纹虎子 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为什么要把夜壶做成老虎的样子?

《西京杂记》里是这么说的: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和他弟弟在射杀一只虎后,把虎头砍下来当枕头,又用铜照着虎的样子铸成夜壶,以此表示对老虎这种猛兽的征服、轻视和侮辱。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像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刘歆《西京杂记》

虎子作为夜壶一直被使用到了唐代,此后逐渐被马桶取代。

西晋 青釉虎子 故宫博物院藏

诸如夜壶、垃圾桶、痒痒挠之类上不了台面的琐碎生活用品,在博物馆里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但宝哥哥想说的是,即使博物馆里那些主流的、在今天看来极其高大上的展品,在它们诞生的那个年代,也无非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衣服鞋帽……

So,博物馆收藏窗帘,没什么不可以。

退一步讲,没有历史基因加持的“网红窗帘”本身或许并不值得珍藏,但它所见证的那段共同抗疫的时光值得珍视。

而等到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后,人们又会像如今我们通过文物分析古人的生活方式一样,透过这幅窗帘,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建筑形式、纺织工艺、审美取向……

到时候,谁又能说它不是宝贝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baokuchina”

本文为“宝库”原创,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