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打制石器传奇

南昌县融媒体中心 2020-05-25
0

西蜀文化

数万年前的四川西蜀地区环境是怎样的?那时的原始先民住在哪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想了解西蜀文化,那我们就走进西蜀文化体验馆,让馆长贾学伟先生为我们解读那些古朴粗实的打制石器,揭开古西蜀原始先民生活的神秘面纱吧!

很久很久年前,波浪滚滚的岷江水边,碧绿的蓝天下,山连着山,原始林海茫茫,嗷呜……嗷呜……时不时传来阵阵虎吼狼嚎之声。

一群披头散发,身裹兽皮树衣的西蜀原始先民放下手中的木棍,居高临下,搬起石头朝正在东张西望寻找猎物的猛兽砸去,随着几声哀吼,一只只猛兽倒地,挣扎一阵便不再动弹,其他同伴落荒而逃。

人们随着山路往林中走去,用手中的棍子挑拔躺在地上的猛兽,确定猛兽已被砸毙以后,众人抬着它叽叽咕咕吆喝着朝他们居住的洞穴而去。

采果归来的妇女们和嬉闹的孩子们早已在洞口迎接,一阵欢呼过后,男人们、女人们纷纷拿出工具开始刮剥兽皮。

孩子们也不甘落后,从大人的手里时不时的抢过工具,在猛兽身上扒拉几下。没多久,兽皮被剥落,鲜红的虎肉引得几个孩子呜呜直叫,巴不得就扯一块鲜肉放进嘴里,古西蜀先民们生吃兽肉习以为常。当然,有孩子在猛兽身上扯了好久,却只扯下一小块渣肉,迫不及待的放进嘴里,胡乱咬了几下囫囵吞进肚子。

贾馆长告诉我们:

共享美味的这群古西蜀先民,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大约有一万多年,他们削剥和切割猛兽的石制工具遗留至今,今天我们把这些工具称“打制石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叫“旧石器时代”。

我国发现了两千个左右的旧石器遗址,四川西蜀地区是巴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址。四川盆地发现有资阳人遗址、铜梁人遗址、 鲤鱼桥遗址、富林遗址、回龙湾洞穴遗址、简阳龙垭遗址、成都羊子山土台基下层遗址等众多遗存。

西蜀文化体验馆陈列的青石打制石器见于岷江流域旧石器遗址。

那么,数万年前的西蜀原始先民没有金属铁器,他们是怎样打制出石器的呢?

贾馆长从事古董收藏、探索、研究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担任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为民间文物收藏鉴定师,他说:

打制石器是原始先民用坚硬的石块打击下来而形成的石片或者石核,然后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我们称之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

原始先民打制石器已有很多方法,如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间接打片法等,其中锤击法是常见的方法,就是把选择好的一块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一块石头作为石锤去锤击石料。

为了使石器更加符合生活中的需要,先民们不断思索和琢磨,大脑逐渐发达起来,原始先民打制石器的活动抗衡着大自然、改造着大自然,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虽然他们没有这种意识,但打制石器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石器制作过程中,先民们不知不觉地逐步摆脱对抗大自然的无能、束缚和被动,为旧石器晚期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制作狩猎的弓箭、捕鱼的织网等提供了工具,后来才能够慢慢走出居住的洞穴茅屋,从高山向更适宜生活的平原迁徙。

打制石器对人类的进化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从此将人类和动物划开了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人类历史开端,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那么,西蜀文化体验馆的石器来自哪里呢?

贾馆长说:

为了能够比较容易地打下合适的石片,可选打制的材料有燧石、青石、玛瑙、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岩等。

古西蜀先民打制的石器主要来自岷江上游的青石,青石是岷江流域一带的常见石头,山东、湖北等省外地方也有。家喻户晓的水浒传故事就发生在山东,其中第十四回中有关于青石的描述:村中水下闹鬼,僧人教村民用青石凿个宝塔立在溪水边镇鬼,“那时晁盖得知了,大怒,从这里走过去,把青石宝塔独自夺了过来放在东溪村,因此人们皆称他做托塔天王。”这个青石实际上就是打制石器的材料之一。岷江流域一带的这种青石密度高,耐磨,不易风化,接近摄氏1000度的高温才能将其熔解,爱国诗人于谦在《咏石灰》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句诗点名的就是青石。

四川旧石器考古回顾:

1913年,四川华西西华大学博物馆首次开展四川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工作;

1956年时,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西蜀成都北郊羊子山土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五件打制石器,这五件打制石器距今一万年左右。

在四川省成都崇州市的西蜀文化体验馆陈列的打制石器是原始西蜀人们用岷江上游的青石打制而成的,距今至少也有四千多年的时间。

西蜀文化体验馆所陈列的青石石器历经万年的岁月的磨砺,至今仍然光洁如初,携带了古人类行为与活动的信息,极具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西蜀文化体验馆之打制石器

想了解西蜀文化

欢迎来到四川成都崇州市西蜀文化体验馆

随时恭迎您的到来!

西蜀文化体验馆编辑部

馆长:贾学伟

顾问:陈柏青 刘旭东

主编:贾学伟 赵家明

编委:傅安田伟 刘德春 胡小勇

冯扬帆陈琼文洁 高秀群

地址:崇州市街子镇芒城村十组32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