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至简的最高境界
八大山人 花鸟画册之二 鹌鹑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却神情毕具。八大山人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表现。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八大山人 枯木来禽图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
八大山人 竹、岩石和鸳鸯
从构图来看, 八大山人非常善于利用空间、驾御空间和发挥空间效应。他经常从主观表现出发, 突出物象的某个特徵,是为著发挥独特的表现力。画面上出现的大面积空白,不仅为了造成视觉上的形式美,而且留给观众丰富的想像馀地。大幅宣纸,或绘一条鼓腹之鱼,或画一隻孤零之鸟,无水,却似水中游;无靠,却冥冥中有倚。通过大面积的空来凸显小面积的实,也暗示著画家对故国的思念。
八大山人鹅
荷叶的形是在追求物象的“似”与“不似”之间精确的度。只画出了荷叶的少部分,给观者的感受是藏而不露,十分含蓄的表达方式。荷叶的“不似”与荷花产生了一种对比,含蓄而使人生无尽的联想。
八大山人荷花翠鸟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画面中荷梗的“线”与不完形荷叶组成的“面”相结合,使画面富有了变化。离观看者最近的重墨荷叶与较远的淡墨荷叶形成空间的距离感。荷花用干笔写出形状,其右下角的荷叶是用湿墨画出,左上角未展开的荷叶是用浓墨写出,而荷梗是用淡墨写出的,墨色的干、湿、浓、淡,都在仅有的物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物象边缘的形处理的富有变化而且整体,即所谓的正形。
八大山人荷鸟石图
画面中有几组对比关系,如荷花的实与荷叶的虚的虚实对比、墨和花的对比,墨与荷梗的对比,荷梗与纸的对比,有了这些对比关系,就使得画面空白有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八大山人用荷叶把下边的边线占满了,若去掉淡墨的那片荷叶,画面就出现了露洞,此边的分割就与最上面边的分割雷同了,由此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在处理画面分割时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八大山人湖石双鸟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从底面五分之二处伸出一枝未开的荷叶,荷梗线条是呈弧线的,梗是一笔划成的,但这一笔有丰富的变化,有浓淡、虚实、粗细的变化,又有用笔的节奏变化,让观者感受到的是线条的流动感,在构图上体现了一种力的美学结构。荷梗向上的力与右下角荷叶与荷花产生向下的重力相抵消,使观者在视觉上达到了一种力的平衡。
八大山人 花鸟图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八大山人 枯木寒鸦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 柳条八哥图
八大山人 芦雁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 杨柳浴禽图
八大山人鸟石图
八大山人秋林亭子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秋山图轴 182.8×49.3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二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三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四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五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六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鹤鹿凫雁图 180.5×44.5cm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八大山人枯槎鱼鸟图轴
八大山人水禽
八大山人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