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一等佳句,传为梦中所得,诗人却因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宋时期的诗词鼎盛,明清时期的小说繁荣,秦汉时期的文坛是比较沉寂的。到了魏晋时期,虽然仍旧不太热闹,但却有了复苏迹象。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三曹父子、谢灵运、陶渊明等一系列名家搅动了一池春水,泛起了粼粼波纹。然而与我们今天推崇的唐诗宋词相比,魏晋时期的名篇佳句还是太少了。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名氏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都算得上一等佳句,老沙独推赏谢氏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
曹操
这两句诗出自刘宋时期谢灵运的五言律诗《登池上楼》,原诗如下。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潜虬媚幽姿
谢灵运在宋武帝永初三年被逐出京都,到偏僻的永嘉郡任太守。到达永嘉后的冬天,他长久卧病,至第二年初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托物起兴,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这首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飞鸿响远音
我们很多人并不能全篇背诵这首诗,但对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都耳熟能详,只因这两句写得太好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据钟嵘《诗品》记载,谢灵运每次与弟弟谢惠连晤对,都能够得到佳句。当他在永嘉(浙江温州)时,曾苦思冥想,终日未能成诗。于是便打起了瞌睡,朦胧之中他好像见到了谢惠连,于是一下子便写出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佳句。所以谢灵运曾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卧痾对空林
这两句诗好在哪儿?好在它契合人物心情,清新自然,有生机,有活力。试想一下,一个在漫长的冬天,长期面对萧条之景,一个久病在床枯燥乏味之人,该是多么向往春天,向往春色。突然之间,春天来到了,那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池塘生春草”,池塘周围的草,在春天到来时,迅速萌发生长,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他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
新阳改故阴
“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这两句历来为诗论家交口赞赏。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艰者,往往不悟。(《石林诗话》)
池塘生春草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最著名的诗篇,此诗令他声名大振。但殊不知成也此诗,败也此诗。据说,后来有人向皇帝揭发他,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诗是含沙射影,攻击朝廷。理由嘛,据说是这样的:池塘,是蓄水的地方,水可以代表“王泽”(皇恩雨露),如今“生春草”,必定没有水了,那就是影射皇恩不再浩荡了。按《诗经》记载,一种虫子叫,就变一种气候;以此推广开来,鸟叫变了,气候也该变了,那么,园中柳树上“变鸣禽”,就是影射江山要变。如此一来,谢灵运成了罪大恶极的人,皇上自然下令缉拿。
园柳变鸣禽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诬告者自然别有用心,当然可以肆意歪曲,牵强附会。而皇帝竟然能够相信,想来不是存心就是弱智。后来谢灵运拒捕反抗,在广州兵败被杀。一个人人称赏、流传千古的名句竟然酿成了诗祸,让诗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真是文学史上的悲哀!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