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宋画第一非它莫属,为找作者签名眼睛都要看瞎了

2020-05-15

传播:国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

在电视剧《清平乐》先导片的开头出现了一幅宋画,被翻转了90度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的作者,历来被认为是北宋“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之一的范宽。范宽曾被美国评为“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里夫人都排在他之后。

当年蒋介石移居台湾时不是带了许多国宝同往嘛,这幅画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也成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天字号重宝,被喻为宋代绘画“神品”,董其昌评价《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

《溪山行旅图》范宽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这,很多人就要疑惑了,人家画上可没提范宽的名讳,你咋知道作者是范宽呢?

兄弟,不是作者没落款,而是你手中的放大镜度数不够!!!

来,往这儿看

怎么样,这签名够隐蔽吧?如果不是将这件作品放大 10 倍,那隐藏在画面东南角的树丛中的签名恐怕不会被人发现。

事实上,此前因为画中没有一眼即可辨的画家落款,所以关于《溪山行旅图》是否确切无疑地出于范宽的手笔,一直证据不足。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此前尽管有董其昌的题跋,但那时还并不能完全证明这张画是范宽的真迹。董其昌在跋上写的是“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董其昌观”,注意,是“董其昌观”不是“董其昌鉴定”哦。而像董北苑《龙宿郊民图》与巨然的《雪图》,董氏就写了“董其昌鉴定”几个字。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大家都打心眼儿里希望这幅画是范宽的真迹,可是就是没有真凭实据。

此外,人们猜想此画为范宽作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名人雅士米芾对范宽绘画风格的评述与此画完美契合:

“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谙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绘画技巧,米芾似乎都像是在对着这幅画进行评价。但这还不足以服众,毕竟没有直接证据证实这幅画和范宽之间的联系,所以世人对画作的真正作者的猜想并未停止。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时间来到了1958年,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李霖灿从画的右下角发现了画家的签名(不知是用了多大倍的放大镜),在树丛处发现了“范宽”二字,终于,这幅画的作者才被最终确定,它就是世界上唯一一幅范宽签名版国画。

李霖灿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到: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

李霖灿当年正是采用了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网球法,才发现了范宽的签名。

这种方法说着简单,干起活来可是非常费神。

给各位看看这俩字在整幅画中的比例你就能知道为什么千百年来,那么多眼睛好使的人都没办法发现它的原因

有没有一种“眼睛要瞎了”“你告诉我它在哪,我都差点找不出来”的感觉?

那为什么李院长能确定那个签名一定就是范宽的真迹呢?有三个原因:

1. 签名的墨色不是后添;

2. 原绢有一条裂缝,签名随裂缝走势变形;

3. 小巧隐蔽的签名是当时的风尚。

也不知道宋代文人都是什么爱好,喜欢画里藏字,还如此深谙大自然界动物惯用的隐身术!反过来想想,如果是有人故意作伪,没有必要做得这么不着痕迹,让你找都找不着吧?作为之人可都是巴不得把字写在最显眼的地方!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完了身世,我们再来好好欣赏一下这幅“宋画第一”的神作,它到底神在哪儿呢?

山水之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阳刚,一为阴柔。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无疑是阳刚之美的“百代标程”。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溪山行旅图》面前,最能体会,何谓高山仰止。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马队铃声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又处于和谐之中。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更奇的是,《溪山行旅图》的空间表现显示着清晰的结构。它的构图非常简洁,前景是画面下方中间的巨石,中景是赶驴的行旅与他们周围的山石以及树丛,远景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以上篇幅的巨大主山。前中后三重景深好似现代摄影师精心构思之后拍摄出的作品,但实际上,范宽所表现的这三重空间并不共存于一个连续性的空间整体之中。

范宽根据观察自然,将自然景象转化为内心的影像,将外在的客观事物,转换成自己笔下的山石树木,这些画面元素是画家精神的载体,绝非单纯的对景写生、再现自然,而是精神境界外化的途径与结果。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如今,亲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游客,除了打卡翡翠白菜和东坡肉这两件人气国宝,“懂行”的还会可以走到书画展示厅,去寻找隐藏在画面右下角树叶丛中的画家签款!隐藏于山石之间的宋人雅趣,或许比直接的视觉刺激更令人记忆深刻呢。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