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背后的宋词,我“先背为敬”了!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
放眼剧中再现的
宋仁宗时期的历史舞台
名士大家星光璀璨
欧阳修、范仲淹、晏殊、苏轼等
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纷纷出现
他们写下的那些千古名句
也把人们带回了诗词大盛的宋朝
词的创作为什么在宋朝如此繁盛?
宋词中都有哪些经典之作?
它们背后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请到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郭文仪
和大家一起领略
《清平乐》背后的宋词魅力
城 市
文化范
清平[yuè]还是清平[lè]
清平乐的乐怎么读
这个问题近来引起了
一部分学者的探讨
比如,吉林大学的沈文凡教授认为
乐为喜乐之意
所以应读作快乐的乐
词学研究大家王兆鹏先生
认为应该读音乐的乐
这其实涉及到
清平乐这个词牌的来源方式
与中古时期的语音
词的最初来源
是一种配乐演唱的歌词
许多词牌是与音乐有关的
如倾杯乐、大圣乐、水调歌头等
清平乐也是如此
清平乐应是乐曲名
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组
基调为“清、平、侧”三调的乐曲
统称为清商三调
清平二字即取自清调、平调
关于清商三调
古人认为创自于曹魏三祖
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是
李白为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首诗其实就是为了
清平调这个曲子而作的
所以,如果默认剧名来自于词牌
读音乐的乐似乎更恰当
城 市
文化范
他们把清平乐写得最动人
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宋词
不胜枚举
流传较广的也有十几首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代: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晚清著名词家朱彊村
编选的《宋词三百首》
就收录了《清平乐 红笺小字》
作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表达的是
相思无处可寄的情感
晏殊在另一首词
《蝶恋花》中写道: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与《清平乐》中的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两者是相似的情感
词人写了密密麻麻的一封信
想要寄托自己的相思
书信却无处可寄
“人面不知何处”
化用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学者称之为“人面桃花”
晏殊这首词里
隐藏了自己的存在
甚至可以说他是帮别人写
作者的形象在词中比较模糊
但还是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
普遍的相思之意
晏殊之子晏几道
也有一首《清平乐》名作
描写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清平乐·留人不住
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北宋词人黄庭坚的清平乐
是一首清丽婉转的伤春之作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城 市
文化范
词,本就是能唱的
很多观众看剧时发现
剧中很多词并不是
像我们今天这样读出来的
而是唱出来的
电视剧中的这种表现
符合历史上的情况
因为词产生之初
就是配乐演唱的歌词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流行歌曲的歌词
所以宋词大多数都能演唱
虽然唐五代以来
文人参与了词的创作
但是词乐
或者扩大到所有音乐的演唱者、掌握者
始终是乐工与歌妓
这些人多数并没有很好的文字基础
很少会将音乐行诸文字
他们的传承方式
主要是师徒口耳相传
一旦发生变故导致乐工沦散
又或者自然的生老病死
都会导致音乐的失传
事实上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
大规模的音乐丧失与重建
而能够脱离音乐存在的歌词
如乐府诗、唐宋词
则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城 市
文化范
词为何大盛于宋代
王国维先生说过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词在今天人们的眼里
可以说是宋代标志性的文学
宋朝的繁华似乎都在词里面了
就拿电视剧《清平乐》中
宋仁宗赵祯的时代来说
就出现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
为什么词的创作
在宋朝如此兴盛呢?
词这种文学形式
产生于中唐
而兴盛于宋代
这和宋代的社会生活有很多关系
宋太祖建立政权后
吸取唐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的教训
鼓励文武之臣追逐声色之乐
削弱武将的意志与野心
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就提到太祖劝石守信等人: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同时,宋朝重文抑武
对文臣也格外优待
宋代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宋臣的薪俸
比汉代增加近十倍
比清代仍高出二到六倍
薪资待遇非常优越
文武之臣均蓄养声妓
如“背诵天团”中的晏殊、宋祁
均以蓄养声妓闻名
据历史记载
晏殊比较节俭
但是他有个爱好
就是每天在家宴客
等到歌儿舞女散场以后
他就说,你们的表演结束了
现在轮到我们来表演了
然后就开始写词
关于宋祁则有一个
号称“不夜天”的故事
这个场景有点像今天的赌场
用帷帐将院子围起
院中点起高高的红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