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掘距今5300年的“河洛古城”,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关键证据
九龙修城
在河南,一直流传着“天上九条龙下凡修黄城”的故事。
话说当年黄帝战胜了炎帝后,想修一座城来防止蚩尤的进攻,但因为选错了地方而放弃了。
后来黄帝战胜了蚩尤,修城的想法又出来了。黄帝把他的这个想法告诉给了他的大臣风后,风后说:“我也正有此意”
随后,风后带着黄帝来到了有熊国都向西北的轩辕丘。站在轩辕丘上,风后指着四周说:
“大王你看,这里西高东低,南、西、西北三面有陉山、具茨山、西太山和梅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东为大平原,地势险要。臣近观天象,咱这头上天空,位居中宫的轩辕星(北斗星)最亮,而咱站的这个地方也正好位居地的中心。上有轩辕星,下有轩辕丘,天地合一。这是帝王之气蒸蒸日上的象征啊!”
黄帝听着看着,连声称好。
第二天,黄帝就带领群臣摆下供品,设下香案,黄帝在前,群臣在后,跪拜天地。
据说当时玉皇大帝正在朝议,听到黄帝的祈祷后,对群臣说:“我们不能光受人间香火,今夜我们是不是要帮轩辕修城呢?”
于是当晚,玉皇大帝便带领众仙化作龙形下凡来到了人间。九龙徐徐降落在了轩辕丘的东端。当地土地爷知道后,也不敢怠慢,马上召集四方仙家、小鬼过来帮忙,一时间响彻天地。
声势浩大的工程声惊动了天上的岁星,岁星因为曾经化作苍龙下凡帮助蚩尤,被黄帝打败。所以,很不高兴,于是他叫手下化作公鸡,半夜学起了鸡叫。
而正在忙碌的众仙一听,以为天亮了,于是匆忙奔回了天庭。
第二天,黄帝正准备带领众臣修城时,结果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已经矗立起了一座高大的城。
后来,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老祖宗黄帝,于是就把这座城叫做“黄帝城”。
那么,传说中的黄帝之城到底在哪?
实际上,关于“黄帝之城”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黄帝之城事关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胚胎。我们一直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一直缺乏有效的证据。
文明的标志是国家的建立,国家的标志是城市诞生。
问题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仰韶文化却一直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中心都邑,也就是我们说的城市。
如果没有都邑中心,在学术界就无法被承认为文明,所以,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事关重要。
为什么“城”这么重要?
城的意义
“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聚落形态,是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
从形态上来讲,“城”是围墙类的大型建筑遗存,利用堆筑、夯筑、石砌等方法建筑起来的封闭性的聚落;
从功能上来讲,“城”是区域中心性的人口、等级、政治、经济、军事、生产、贸易、宗教、艺术等职能的复合型实体。
而“城”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即“城邑文化”或“防御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城。《汉书·食货志》、《汜胜之书》、《路史·后纪》、《史记·封禅书》、《事物纪原》、《淮南子》、《吕氏春秋》等都有相关记载。
根据已公布的考古资料,我国迄今发现的史前城址超过了40个,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其中,具有代表性城址有: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包头市阿善和凉城县老虎山,陕西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遗址,河南龙山文化代表的王城岗城址,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头山大溪屈家岭文化城,巴蜀地区的四川郫县、新津县宝墩、都江堰市芒城等等。而双槐树遗址所在的位置正在黄帝部族的范围之内。
双槐树遗址的发掘
双槐树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巩义的双槐树。由于地处河洛地区,所以,专家们建议称双槐树遗址为“河洛古国”。“河洛古国”相比之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更为久远,足足早上千年。
《易经》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蕴含了宇宙星象之理,与人事相结合,也蕴含了圣人治国的大道。
双槐树遗址的布局与河洛图书十分契合,说明了此城在当时的中心地位,这绝不是偶然现象。
双槐树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左右,南北宽约780米左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是一处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发掘出的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以及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还有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
其中,“城壕”设计是古代,一种“防御文化”设施。护城河就是城外的壕沟,中国古代把它称作池。城墙与壕沟的关系极为密切,修城与挖沟往往同时进行,一正一负,从而构成了双重的防御体系。
除此之外,双槐树遗址为我们揭示出两个重要的历史线索,那就是丝绸起源和“北斗九星”。
丝绸起源
双槐树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这个用野猪的獠牙做成的“蚕雕”造型,做工精致,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清晰明了,和我们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
“蚕雕”的出土有力的证明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养蚕治丝”的国家至少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
这也证实了史书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可能性。同时,也我们寻找丝绸之路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
“北斗九星”和王权思想
河洛古国中最有趣的发现就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它位于中心居址内代号为F12房址前。
实际上,在我们的印象中,一般都说“北斗七星”,很少听说“北斗九星”的,“北斗九星”从何而来呢?
古人认为,北斗实为九星,只不过是“七现二隐”,即七颗星是能被看到的,另外两颗则是隐藏起来的。
《宋史·天文志》记载说:
“第八星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第九星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
宋代《云笈七签》上记载:“北斗星者,太极之紫盖,玄真之灵床,九皇之神席,天尊之偃房。”
“北斗九星七见二隐,其第八、第九是帝皇太尊精神也”
“内辅一星在北斗第三星,不可得见,见之长生,成神圣也。外辅一星在北斗第六星下,相去一寸许,若惊恐厌魅,起视之吉”
所以说,“北斗九星”的确有此说法。
不管是北斗七星,还是北斗九星,总之,“北斗九星”遗迹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北斗”崇拜已经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北斗九星这种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结合象征吉祥文化代表的麋鹿骨架文物,一起表明当时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这种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文化设计,是一种典型的神化王权现象,说明当时“河洛古国”文明当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地步。
《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也就是说,在北斗附近出现景星的时候是黄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时代。
黄帝之城
双槐树遗址到底是不是黄帝之城?
从时间上看,双愧树遗址的年代与黄帝所处的时代大致相似。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系指从黄帝历经颛顼、帝喾而至尧、舜的时代。
根据专家的记载:
帝舜一世,约为公元前2150~前2100年;
帝喾十世(包括尧)约为公元前2550~前2150年;
颛顼九世约为公元前2900~前2550年;
黄帝十世以上约为公元前4420~前2900年。
总之,五帝时代主要在距今4100年至6500年之间,双愧树城址距今5300年左右,与黄帝时代重合。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上记载:“黄帝建造了五城十二楼。”意思是黄帝时代的确建造了大型的都城。
如此说来,双槐树是黄帝都城的可能性极大,即便不是中心都邑,也至少是五城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
但《竹书纪年》记载了这样一则消息:“一百年,地裂,帝陟”,意思是黄帝时代发生过地震,皇帝不得不带领部落迁徙,类似的记载在《开元占经》上也有记载:“黄帝将亡则地裂”。
双槐树遗址也的确发现了多处地震引发的裂缝遗迹。
双槐树遗址的意义所在
种种迹象显示,位于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格极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也就是现在说的城市,其性质极有可能为黄帝之都。
如果确定此地为黄帝之都,那么,则极有可能改写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夏王朝,而是比夏王朝历史更为久远的黄帝时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极可能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
总之,河南双愧树遗址的发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关键证据,为传说中黄帝时代提供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必将帮助我们理清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看到华夏文明的新曙光,揭示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