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广州人,最眼熟的书体,你知道吗?

Image 2020-05-12

南方有出土魏碑吗?

有。

云南出土了《爨宝子》《爨龙颜》,合称“二爨”。

当然了,时间地点都跟北魏没有关系,因此这只能在广义上,在风格上属于“魏碑”。

爨(cuàn),是个姓。爨宝子、爨龙颜,都是人名。

爨,本义就是烧火作饭。所以,他们的祖上的身份,很可能就是个“厨子”。古代的厨房,就是称为“爨室”。

《爨宝子碑》(局部),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南杨旗田,今存曲靖县一中校园内。碑高5尺4寸,宽1尺8寸。

《爨龙颜碑》,刻于南朝宋代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碑文由爨道庆撰写。此碑出土时间不详,元、明时已有著录,并有拓本流传。该碑高3.38米。上碑宽1.35米,下端宽1.46米。

为什么会在云南出土魏碑呢?

因为当时云南还是东晋的管辖之内。从风格看,这个写手应该是从中原传过去的。

从时间上看,你可能会惊讶,《爨宝子》和王羲之几乎是同时代的作品。

《爨宝子》和王羲之的书法,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其实不然!

首先,现在说能见到王羲之的书法,都是手札类。这些,都是他老人家私下抄抄写写的东西,内容都是记录自己的琐碎事情,所以书风,也写得比较随意洒脱。这种行书,拿去入碑,显然就太随意,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所以,入碑,有它专门的书体,叫做“铭石书”。书风,必须是“庄严、肃穆、端庄、整齐”,这才感觉对得起死者。

“铭石书”长什么样呢?

下面这几个碑,就是王羲之同时期的“铭石书”。

《王兴之夫妇墓志》(348)。

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叔伯兄弟,与王羲之同时代。

左、《谢鲲墓志》(323)

中、《王建之墓志(局部)》(372)

右、《王丹虎墓志》(359)。

谢鲲,乃谢安从兄谢尚之父。王建之为王彬之孙,王丹虎为王彬长女,王彬乃王羲之的叔父。

而行书入碑,要等到唐代。《集王圣教序》算是第一块行书石碑。因为,到唐代那个时候,王羲之的东西,已经变得很“贵重”也很“正式”了,所以也可以入碑。

你这么一说,好像看起来,《爨宝子碑》确实和中原的书风很接近。

所以,学习一定要学会寻找“共性”。很多人学《爨宝子碑》只盯着它不一样的地方挖掘,结果,越学越出不来。“共性”才能让你,左右逢源、可进可退。

不是说王羲之的时代禁碑,所以我们就看不到王羲之写的碑,只能看到他的手札,那这里为什么会有碑呢?

东晋禁碑,只禁私人立碑,官家是有权力立碑的。更何况,云南,山高皇帝远,再加上爨家,又是云南的地头蛇,立个碑没什么难度。

你看,爨宝子,死才23岁,也没有什么功绩,碑文,基本都是客套话。换成其他地方,可能就没资格立碑了。

学《爨宝子碑》的书家有哪些?

像沈曾植、经亨颐、赖少其、秦咢生等。

其中,沈曾植,我认为学得最好。原因很简单。他的作品残留的《爨宝子碑》的影子最淡,还能将笔意转化成行草书。所以,改造能力一流。

沈曾植《节录文心雕龙史传篇文轴》纸本行草书 146.7×79.5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故即简而文明也。汉嬴项,武功积年。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录《雕龙史传篇》,寐叟。

《爨宝子碑》是怎么被推上经典呢?

康有为。

《爨宝子碑》之所以能够广为人知,最主要的宣传推手,就是康有为。他形容《爨宝子碑》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古佛”。你可以想象,《爨宝子》要怎么写,才有“古佛”般的面貌。不过,一个形容词的宣传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真书鼻祖”这四个字,才够分量,才能引起书坛争议和骚动。

我印象中,广州的街头有很多《爨宝子》书风的字体。

是的。生活在广州的书友,应该对《爨宝子碑》并不陌生。

首先,受赖少其的影响。赖老1986年回到广州,以他的地位和艺术成就,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赖老的字,就没有按康有为的“古佛”的指导方针,而是写出自己“可爱天真”的趣味。从他的字,可以看到金农对他的影响。

左,赖少其书法。

右,金农书法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秦咢生。他给自己雅号称之为“秦宝子”。他题写的牌匾有:“招商银行”“致美斋”“南方大厦”“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省文史馆”“珠海市博物馆”“顺丰酒家”“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等等。

1983年,广州市政府请秦咢生写了几千块路牌。所以,广州市,去到哪,都有秦咢生的书法;去到哪,都能看到《爨宝子》的书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