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不知不觉间,已从寒冽的冬日,到了孟夏时节。
刚刚过去的,是个不寻常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遭遇了巨大挑战,人们的心境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起伏。
读书时,重大历史事件或动荡可能只有寥寥数页,匆匆翻过,难有切身体会,感受不到那些文字背后,承载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死生契阔。当我们亲历历史事件时,方知这其中每一分每一秒,对身处其中的人都是煎熬。
经此一“疫”,我们看到了病痛和艰辛,更看到了勇敢和拼搏。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情绪曾一度变得消极,但也有了更多成就感、投入感,宽恕、勇敢、自控等品格显著提升。
是的,我们的心在成长。
1
看到死生契阔,要有由“命”而“道”的视角。
人们都向往岁月静好,但疾病或意外往往在不经意间扰乱原本平静的生活,剥夺人们健康甚至生存的权利。此时,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对“生”的眷注深藏在中国人民的心底,到先秦诸子出现时,这种眷注的焦点发生了意味深长的转变,即由“命”而“道”,从关注命运本身转到注重境界体悟。
被誉为“五言冠冕”的汉代《古诗十九首》,描绘了社会动荡、战火频仍带来的亲人分别、友朋离散,写出了人对生死、生存价值的深层思考,其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等名句发人深省。
2
经历浮沉坎坷,要有乐观豁达的气度。
生活并非总如我们想象那般安定,不乏动荡与曲折。
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数次被贬,处江湖之远难免感慨世事无常,“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以乐观旷达、透彻超然的视角,找到了慰藉的支点和自由的法门。
诗人的哲思穿越近千年时空,向我们展示了思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视界,不论身在何方、正在经历怎样的浮沉坎坷,都可以选择拥有豁达。
3
看到未知无常,要有透彻洞明的体悟。
疫情中存在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使人感到恐慌、焦虑。其实,人一生中难免遇到一些不确定的事物,关键在如何面对。
1918年某天,年逾60岁的前清举人梁济问了儿子梁漱溟一个问题:“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家,随后投湖自尽。
故事发生的时代,清帝逊位,民国建立,但新政权并未带来人民安泰,一切充满着未知和无常。父亲的选择触动了梁漱溟,但他的选择是去承担、去经历、去体悟,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而在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笔下,基督山伯爵一生历尽悲喜起落,最终这样说:
“人类的全部智慧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等待,不强求,不盲目,也绝不放弃;希望,有信念,有期待,有前行方向。
4
经历孤独寂寥,要有超拔旷达的心性。
疫情期间,一些人有孤独、自我封闭之感,可寻求有效的宣泄途径,心性的修养则更为关键。
有人说,孤独是人生难得一见的良师益友。宋代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20载隐逸山林,却自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乐,与淡雅的梅鹤及诗词达成了精神契合。
而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主人公克里斯朵夫也一直在享受孤独,他用无比深刻的孤独,创造出了无比深邃的音乐。
人类的命运和心理是亘古常新的话题。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凡不能毁灭我的,都使我更强大。”
生命中的艰难困苦就像当头棒喝,在跌跌撞撞中,我们或许会怅然世界的现实与残酷。但是,当从沧桑和疲惫中归来,历经蜕变,请相信,你会成为一个真正昂然而立的人。
是的,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那些受过的“伤”,也会化作成长的“养分”。
愿这些在疫情中获得的“心理抗体”,成为更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引领我们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