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北方黄酒之生僻字:盉

2020-05-10

有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流行歌曲异常火爆,除了这些生僻字被重新认识得到了汉字推广,也让读识者小有标新立异的优越自豪感外,也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说明越来越多国人认识到我们汉字的魅力、我们传统文化和其相关产品的魅力。

黄酒或北方黄酒,这一伴随我国历史文明数千年的酒类,在历史上一样也因它诞生了不少今天少见的生僻字:鬯、斝、觚、觯、兕觥、卣、盉等等,这些字有的是酒,有些是酒具或者食具,因为它离我们甚为久远了,所以他曾辉煌的历史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陌生的感觉就像北方黄酒一样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新品类的创新酒,实则北方黄酒更是现代饮用的绝大多数创新酒的前身酒,是最古老的酒。

本系列(18期)漫谈,我们从与北方黄酒、与黄酒、与酒相关的生僻字的酒和酒具食具的名称谈谈关于历史上的黄酒或者说北方黄酒的故事,让我们从历史中再去探寻北方黄酒的辉煌过去,以更科学客观的角度去探寻北方黄酒的发展轨迹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我们今天的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北方黄酒。

盉。盉【hé】形声,字从皿,从禾,禾亦声;“禾”指“五谷”、“粮食”;“皿”指“容器”、“盛器”;“禾”与“皿”联合起来表示“把五谷所酿之酒放到容器里进行配比品尝”。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我们甚至玩笑的可以说盉的出现侧面说明了我国古人都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调和鸡尾酒的先河。那时酿造的酒是纯自然发酵状态液体,并且没有测量酒精度的仪器,只有凭口感来调和饮用,“盉”就成为了这个用途的器物。因为当时处在北方黄河文明阶段,也可以说当时调试的酒是北方黄酒。所以可以说是北方黄酒首先被用来各种酒精度和口感的调配尝试,是盉的应用验证了调和酒的存在事实。

在那时,毕竟青铜器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新成果,成为权贵王侯的专享贵重物品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所以在当时的青铜器无论从形制、数量、名称都做了详细的贵族礼仪制度,北方黄酒也在此时成为贵族的专宠酒上品。青铜器在当时被封建礼制视为"示身份、名贵贱"的器物,虽然到后来社会的发展逐渐得知这类器物无论是加工制造的技术被普及,还是容易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逐渐离开生活用器的历史舞台,不过这也是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认知结论。

(西周青铜盉)

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灰陶盉)

( 汉代兽形提梁盉。)

西周时期的国都(丰京镐京)西安和东周时期的国都(洛邑)洛阳都是位于北方的国家大城市,是国家统治管理的核心城市,酒的饮用和青铜器的使用自然是最为奢华和全面,其他诸侯国的器物则就根据这些地方的形制作以复制和模仿。但在整体表达的严肃庄重气质上,还是周王室的核心区域的才表达的更具有最高水平迹象。宝鸡石鼓山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器型就更显政治中心的高大上气派。

中国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它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周王室铸器减少,但各诸侯国大量铸造,出现了青铜工艺新技术新成就。

1978年6月,在繁昌县城东郊汤家山春秋墓出土的这件虺龙纹盉,应属吴国的遗物,因为繁昌在春秋时期为吴国的边邑。吴国青铜器和黄河流域青铜器一样,发展很早,无论是浇铸、造型、纹饰,与中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又呈现出地区性的特色。它们不像北方诸国青铜器多雄浑凝重、纹饰怪异。而是只图效用,不尚雕饰,因此少神秘威严,多简朴灵巧。如虺龙纹盉,既大方实用,又给人以清新感,是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完美的结合,代表了那个时代江南青铜文化的潮流,其精巧工艺与优美造型,至今仍具有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虺龙纹盉 国之瑰宝)

青铜器在使用的初期是王侯贵族专属,但随着金属矿开采、冶炼技术普及、健康因素等综合原因,在汉代以后逐渐淡出食用器物的范畴,也因为其存世时间久远,相对难以见到器型完整、形制全面的青铜器;但因为其贵重和存世较少,所以在明清时期一度出现了仿制商周青铜器的现象,但不过只是当做装饰物来使用。我国的封建历史时期中在清朝垮塌后到建国前的这段时间,不少珍贵的青铜器因为各种原因流失到国外,成为今天的遗憾。

我们再认识几个现在存世的著名的盉。

1)人面盉

出土地:河南安阳市殷墟

馆藏地:美国费利尔美术馆

简介:该器为大口宽腹圈圆足式,有盖,为具有龙角的人面形,两耳有孔,人面仰天朝上。器盖与器身连起来看,如同一个仰卧的人头,形态甚为奇异。器身显得较矮,在两旁近额处有两只兽面状贯耳,恰与人面双耳巧妙相对;另一个流(出水管);器底圈足边镂三孔,一孔在流之下,其他两孔分别在盖耳和贯耳之下,可用系深以系绳提携。在腹部和器盖的两角之间,主要饰有 商代常见的龙纹,圈足上则铸饰云雷纹。这件形状独特,设计巧妙,装饰风格又殊为怪异的人面,实在是罕有之物。

2)鸭形盉

年代:西周

出土: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简介:鸭形盉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鋬,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盖沿与口下饰长尾凤鸟纹一周。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铭文记述应国使者“匍”到氐这个地方探访邢国的国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叫的官员会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盉,以作纪念。

该盉造型新奇,极富想象力。整体酷似水鸭,或可名之为凫,为水鸟,善飞翔。器物整体设计精巧别致,匠心独运。器体上的龙、牛、鸭、人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巧妙和谐地分布于器物的适当位置上,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艺术氛围,的确是一件将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完善结合的绝妙佳作,令人叹为观止。它是根据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所制造,像匍这种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只能用鸭、鹅之类造型的器物。由此可见这件鸭形盉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亦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

3)龙首盉

龙首盉(音禾)是一件春秋晚期的青铜酒器,1955年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高24.7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7.5厘米,重7.1公斤。

器物完好,通体铜绿,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很特别的铜盉,祭器中的精品。该盉为方形,鼓腹、曲尺圈足,盖面正中置一小钮,镂空厚唇,口与圈足上下对称,和谐统一。前置瞪眼张嘴的龙首流,龙颈(流)作两度弯曲,胸、背附着扉牙,增添灵动魅力;后有镂空兽形鋬,卧兽雄健回望,神气活现。腹部两侧各置一环状钮,便于系索。整个器物造型新颖、装饰活泼、铸制考究、古朴典雅。

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在安徽省最重大发现要数蔡国的蔡侯墓出土的铜器群,计有123件,加上兵器、乐器、马饰等共计557件,其中有铭文的铜器 60余件。这批蔡侯墓出土的青铜器,统称为“蔡器”。有趣的是这件蔡器当时并不叫作“龙首盉”,而是叫作“龙嘴壶”,为什么呢?原来由于这件器物造型别致,引起分歧。因为盉通常有三足,它没有,而是圈足,样子像壶;有人认为它是商周盉的改革,是一种异形盉。事也凑巧,后有一件战国青铜器出土,样子和“龙嘴壶”很相似,而且上面铭文中还有“盉”的字样,故定名为“龙首盉”,可见无足有圈底的盉自古有之。这种春秋异形盉,流行于江淮地区西部的方国中,地方特色浓厚,是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性酒器,属“中国文物精华”,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4)吴王夫差盉

吴王夫差是中国春秋末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的吴国君王,流传至今,有关他的历史实物已是少之又少。吴王夫差盉,就是两千多年前吴王夫差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青铜酒器。这只盉,高约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

整个盉通体上下都由龙纹进行装饰,表明了它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某诸侯国的宫廷用具。这件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

整个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采用了一个龙的造型,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这被称为透雕交龙纹。盉的腹部呈扁圆形,圆口深腹。盉表面上也饰有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整个器型极为规整而优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件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春秋晚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吴王夫差盉上还刻有一句铭文,它不仅标志着此盉的身份,更揭示了两千多年前这位君王的一段情感故事……

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春秋青铜窃曲纹龙首流盉)

5)窃曲纹龙首流盉。此件礼器之所以名为窃曲纹龙首流盉,源自其精致的造型。铜盉为直口,圆盘状盖,盖中间一半圆环钮。盖上部的提梁雕刻的是一个前行的龙身,上饰古朴的重环纹,下饰闪烁的鳞纹,显得精神抖擞,龙首向下,龙嘴肆张,双目圆睁,龙冠竖起,似乎那条龙刚品完盉中的美酒,正在九天外俯视人间,让人充满崇拜和敬畏之情。盉身为扁鼓腹、底,中饰一周窃曲纹作为主题纹饰。窃曲纹是西周至春秋早期的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它是简化和抽象化的动物纹饰,这种纹饰经变形演化后二方相连,左右相顾,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韵律和秩序之美,和诗经中的“一唱三叹”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统治者在制造礼器时关于规整和秩序的要求。盉的前方有一兽首流,呈长管状,直颈上扬,颈上部饰重环纹,下部饰鳞纹,尾部是一排宽扁剔透的扉棱,像是孔雀开屏,也像是蛟龙摆尾。下面是三蹄足,为瑞兽支撑盉身。器物高19.4厘米,口径14厘米,时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整个器形体现出庄重大方、飘逸俊美、生动逼真的艺术风格,是贵族们在宴飨、祭祀、宗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