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民间墓碑常用的4个字,除了“故”字家喻户晓,其余的字是何意?

Image 2020-05-09

在影视剧里,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一个镜头:人故去不久,就被安葬后,而后有了坟丘和墓碑。并且墓碑上刻着一定的碑文。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地区的习俗差距很大,人死后也并不是立刻就树立墓碑,而且,墓碑上的文字也存在一定的讲究。一般来说,在中国,墓碑上都存在这样的一些字样:故、显、考、妣。只是,这四个字作何解释,很多人就未必明白了。

先说“故”。在汉语里,“故”当做两种含义:一种是亡故的、不复存在的。比如“故友”、“故国”;还有一种含义,指的是过去的。比如“故人”或者“故事”。而墓碑上的“故”当然指的是前者:亡故的人。很多人读到这里或许会觉得质疑:墓碑上的名字,难不成还会是活人?因此认为这个“故”颇有一种画蛇添足的味道。但其实并非如此,华夏文化主张慎终追远,这个“故”更是一种代指:将缅怀的情节寄托在这个“故”里面。再说“显”。在最初,“显”这个字出现在墓碑上,往往指的是墓主人生前有一定的成就,地位显赫。

比如在朝中做官,或者有什么功名,最起码也要说个乡绅之类的人物,才能在墓碑上使用这个“显”字。而寻常百姓的墓碑上,则是“先”这个字样,其含义和“故”雷同,一般认为起到强调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寻常人家在家中故去的人的墓碑上,也用了“显”这个字——其实个人感觉,逝者已矣,生前的显赫在故去的时候,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显”作为一种礼节意义上的称颂,可以用在墓碑上,无所谓阶层、地位。

然后说“考”。在古代,确定华夏礼仪的典籍叫《礼记》,《礼记》顾名思义,是记载周礼方方面面的书籍,在后世被儒家奉为“五经”之一,科举制度产生后,《礼记》算得上必修科目之一。而《礼记》在称谓这方面,有着这样的规定:那就是父亲在世的时候称之为父亲,去世后则称之为“考。”最后说“妣”。所谓“妣”,其出处和“考”一样,指的是母亲在世的时候称之为母亲,去世的时候则叫做“妣”。成语里有“如丧考妣”,指的是如同父母双亡一样。在当下,很多墓碑上的惯例都是:故显考XX、显妣XX的字样。按照我国传统,往往奉行合葬模式,因此一块墓碑下,往往安葬着两位故去的人。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一块墓碑的制作成本很大:首先需要去石匠那里购买墓碑,而后请石匠在墓碑上刻字。墓碑的大小、规格、材质,决定着墓碑的价格不同,并且,墓碑上字数的多少,也会影响墓碑的价格。比如过去地主家庭往往会花钱请人撰写墓主人的墓志铭,而后让石匠将墓志铭刻在墓碑上。这种情况,为后来的考古提供了便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