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春秋大墓中出土一件青铜鼎,让专家面面相觑:从未见过这种造型

2020-05-08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考古专家,认为他们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对文物如数家珍。其实,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成长。尤其是在对文物的识别和鉴定上,也需要经历从不懂到精通的阶段。中国拥有这么悠长的历史,这么辽阔的疆域,许多文物的出现,往往会打破所有人的认知。今天要说的文物故事,就曾经吓了那些专家一大跳。

那是在1965年,山西新绛柳泉墓地的一座大墓被发掘。在此之前,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所在争议不休。晋国是周成王的弟弟分封之地,起初是在曲沃,后来几经迁徙,最后的都城是新田。然而,新田到底是在哪里?一直扑朔迷离,曾经兵马轰鸣,剑戈生辉的晋国,仿佛失去了它最后的声影。

也就是在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崔斗辰的不懈努力下,他在1952年发现了侯马晋国遗址,并在1957年被确定为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新绛柳泉墓地就是位于此处,也是当时晋国大贵族的葬身之所。大规模的发掘是在七十年代之后,而1965年则在抢救性发掘一座大墓。

偏偏在这个不知名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令人惊讶的青铜鼎。按理来说,因为青铜鼎的特殊意义,文物价值相当高。但是,青铜鼎是当时贵族都可以拥有的,只是规定数量不同,所以保存至今并不少。只有那种重量特别大、制作特别精、自带名人光环、铭文记载重大事件的青铜鼎,才会给人特别的震撼力。

新绛柳泉墓地中出土的这件青铜鼎并不算大,它的通高只有24厘米,口径只有26.3厘米,重量也很轻。然而,它的造型,却着实让现场发掘的专家们大吃一惊,甚至面面相觑。

能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专家震惊的文物,当然不是普通货色。它的形状与普通的三足圆鼎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它的鼎壁上却是有无数的群蛇图案。再仔细看看,这些图案并不是雕刻上去的,而是镂空的。

青铜鼎最开始是作为炊具出现的,后来成为了礼器,但是也有烹饪的功能,镂空的鼎壁怎么能煮食物呢?原来,它的鼎腹分为内外两层,里面和普通的鼎是一样的,只是外面是镂空的群蛇图案。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篮子装着青铜鼎,近处一看,群蛇栩栩如生,竞相争斗,姿态万千。

要知道,这样的镂空青铜鼎,以前的古书中确实记载过。民国时琉璃厂也出现过,但后来被认为是仿制品。如今突然出现了一个真实存在,如假包换的镂空青铜鼎,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惊讶。不光在当时,就是现在,这件被命名为春秋蟠蛇纹镂空鼎依然是山西博物院中造型最特殊的青铜鼎。它的出展,总是惊艳世界。

在近3000年前的春秋时期,镂空鼎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先民们创造的失蜡法。

这种技艺是先用燃点较低的蜂蜡做成模型,然后在它的表面覆盖不易燃烧的耐火材料。随后高温加热,让蜂蜡融化,变成液态流失。这样耐火材料就成为了中空的模型,最后放入液态的青铜,等到凝固后,撬开外壳,取出青铜器。

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制作繁杂的青铜器,比如著名的云纹铜禁、曾侯乙墓青铜盘尊等等都是由此诞生的。春秋蟠蛇纹镂空鼎也是失蜡法的杰作,是先民伟大智慧的结晶。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