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483年的泸州城市地标与精神象征,从大观台到钟鼓楼史话

2020-05-07

本文部分图片感谢邝俊熙兄、陈吉续老先生提供。

我想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有一幢报时的钟楼,而每一幢钟楼都有它的故事。在我们还没有普及钟表的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种顺应自然生活的规律。最早参与报时的不知道是不是动物,中国有“雄鸡一唱天下白。”在家禽里面,鸡是勤劳的代表,也是早期作为时间报时的参照物。

但是我们的先辈们,不断观察一天的变化,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终于了然于胸,最终制定了时间标准和报时标准。

而钟鼓楼则是在所有报时的发明中,影响最深远和广阔的,因为它包含了建筑,机械和人文等内容,使得它极具文化内涵。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而钟鼓楼也分为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而民间及城市的钟鼓楼,则更多元和长久的存在着,西方观念在最近传入,经常说一个时间管理和自律之类,说的好像我们自己的老祖宗们就对时间和自律没有概念一样,明明是今天一些人打着洋为中用的旗号,故弄玄虚,其他不说,一个城市的钟鼓楼就是古人很好的时间管理,只是东方的管理,比之西方的所谓的精细化,看似不明显,其实归于就在其中。而且不仅仅是管理时间,也约束行为。

因为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 古代里坊制城市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而今天要说到的泸州钟鼓楼,则属于城市钟鼓楼类型。

虽然泸州钟鼓楼完全西洋化的外表,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模样,但是它依然是泸州不可或缺的地标性建筑。即便是在清末民初重新矗立,依旧几经风霜,屹立城中。

虽然泸州古八景没有钟鼓楼,但是根据史料记载,目前知道钟鼓楼最初是明朝嘉靖年间。翻阅民国版《泸县志.古迹篇》里这样的记载:“钟鼓楼,在城西大街,旧分巡道署(建国后是四川公安学院,今天公安学院已经搬迁与大山坪警校合并,此地修建了泸州鼓楼世家的小区)辕门左。明嘉靖十六年(1537),兵备佥(qiān)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者助理等职)薛甲建。状如城门,中通车马,建楼其上,四望巍然,俗名钟鼓楼。光绪十五年(1889)毁于火。民国十七年(1928)即其址重建钟楼。”

附录:薛甲(1498—1572)明常州府江阴人,字应登,号畏斋。嘉靖八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以言事被劾,谪湖广布政司照磨,官至江西按察副使。学宗陆九渊、王守仁,并参融二家之说。有《易象大旨》、《心学渊源录》、《艺文类稿》。

不过民间的对钟鼓楼的描述和传闻,远比方志更加丰富。泸州民谚说:“云南有座鸡爪山,隔天三尺三;四川(泸州)有个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这段虽然有诙谐吹牛的成分,也说明了当时在大众心目中钟鼓楼的地位。

这座大名鼎鼎的钟鼓楼,今天就坐落在泸州城内的花园路路口,是一座底面宽6.45米,高20米的四棱柱形建筑,直刺蓝天。

有趣的是,自从修建至今,已有483年的历史了。当然因为清代遭遇回禄之灾(大火),才使得它没有保留下来古代的样子,不过依然能从一些泸州古代文献及前人诗词中感受它当年的气派。

明人张佳胤(yìn)《居来先生文集》中,有泸州《大观台远眺同曾少岷太守、杨升庵太史、朱茑山少参、熊南墩、董豸屏二进士》的七律:

“长夏登高暑气清,野云斜日照孤城。

窗中下见千山尽,杯底平铺二水明。

天地烽烟堪倚剑,楼台歌吹杂流莺。

凌风授简聊同赋,留海梅花何处声。

曾少岷即泸州曾屿,字东石,又字岷野,自号少岷,四川泸州合江县人,有留世。 中进士 。正德十二年(1517)为建昌知府 。博通群籍,善书法,工古文词 。杨升庵就是杨慎,明朝大才子状元郎,一曲《临江仙》震古烁今,其他诸人,皆当时名士。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大观台乃是士人们宴游之所。

根据史料来看,这首诗歌当时,嘉靖三十一年九月至嘉靖三十七年冬。杨慎居江阳,时张佳胤为云南按察佥事,通过刘绘熟悉杨慎,慕其文采,嘉靖三十六年专程至江阳,乞杨慎为父撰墓志铭,寓居紫房道观(在忠山,今日也旧址难寻),与杨慎流连数日,载酒往来赋诗互答,相交相契。杨慎《升庵文集》和《升庵遗集》、张佳胤《居来山房集》中载有二人江阳“紫房诗会”的诗作,应该是这个时候写的。

所以大观台其实很早就有文人墨客来游玩,并且留下诗词歌赋。实在是一个比较高雅的场所。

不过在清代的时候,大观台因遭回禄之灾后,只余下层基石,荒祀不堪,长期摆在那里。它的命运迎来的并不是复原,而是完全的重新修建,又成了另一段佳话和今天的模样。

1926年,李毛牛(章甫)旅驻泸州。地方上有个绅士毛焕煊先生,是东洋留学生,辛亥革命时泸州组织川南军政府,任过教育部长,后来外出作官,回乡后又被推为泸县红十字会会长。此人口直心快,得罪了驻军当局。

大约是在阴历九月底十月初,李毛牛说他辱骂驻军,派人把他拘押起来,关了十多天,因为实在找不出足以对他进行惩罚的罪证,乃由温筱泉、龚问泉等出面说项,对毛先生罚款一万大洋,保释结案。

这笔巨款,因为众目睽睽,李毛牛们不敢贸然私吞中饱。当年年底,刘伯承领导的泸州起义爆发,李毛牛被处死。

第二年,也就是1927年,战事平息以后,泸县地方当局将这一万元移作兴办地方公益事业费用。1928年初,由泸县市政公所主持,用这一万元大洋,加上地方财政一笔拨款,重建钟鼓楼,设立总务处,由李琴鹤负责,主持修建工作。由实业家税西恒先生担任设计,陈树云负责监,开工兴建。

实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部分对历史了解不够,把新钟鼓楼完全归功于税西恒先生是不够全面的。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当时从百年大计出发,地基挖了8米多深,在基坑内挖出了一个圆桌大的石乌龟,上竖碑碣一方,镌有文字,可能是嘉靖时修建大观台的奠基石。可惜当时不知爱惜,这样大的石雕,现不知所在,连碑上文字也没有记录下来。实在是一大憾事。

钟鼓楼修好以后,由税西恒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购回四面型大自鸣钟一座,安放顶层。每天6时、12时、18时自鸣报点,响彻云端,声闻20里外。不但全城,连当时的罗汉场、太安场、蓝田坝等地,也都能听到。那时人们少有钟表,有了这座自动报时的钟楼,感到非常方便,个个极口称誉。

1948年被轰炸后的图片

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可能在明朝到清朝,大观台还没有民国初期重建的钟鼓楼那么响亮。当然这也完美的完成了从大观台到钟鼓楼的过度,并且保持至今。

亘古以来,城堡中枢多有雄伟而壮观的钟鼓楼,平时鸣钟击鼓,报时作息,火警、争战,发出信号。泸州这座钟鼓楼,也不例外。

抗日战争期间,每当日机空袭,楼上汽笛长鸣,响彻云端,名曰:“拉有一般警报、紧急警报和解除空袭信号等,鸣声各异,人民群众都能识别。听到钟鼓楼拉警报,全城老少立即疏散、隐蔵,大大减少了伤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在功德无限。

然而1939年9月11日(旧历七月二十八日),在日机大规模轰炸中,这座众口交誉的泸州钟鼓楼,被大火焚毁,只剩下四方通亮的一座空楼台,再也不能拉警报了。多灾多难的中国,被毁坏的钟鼓楼仿佛也在无声的哭泣,并且充满了悲愤。

1939年之前未轰炸前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经过市政当局修葺,虽然恢复旧观,但已无自鸣时钟,唯用鸣笛报时。后来的十年岁月,这座钟楼,又遭浩劫,被40火箭筒击中起火烧毁,与1939年一样,只剩下四壁高墙。让人唏嘘不已。

1970年——1982年,泸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为了备战需要,前后三次对这座残存建筑彻底翻修,耗资一万余元,建成崭新面目的“人民防空警报台”。现在,泸州钟鼓楼人民防空警报台。雄踞泸州城心,警惕地守卫着人民的城市。

但是在和平年代,钟鼓楼还没有恢复到它应该具备的样子,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海外游子回乡,饱览泸州新貌后,难免对钟鼓楼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感到遗憾。1992年8月27日,台湾泸州同乡会副会长易铸九先生携台胞百人为修复钟鼓楼所捐人民币12.81万莅泸,此事见报后,泸州各界纷纷响应,慷慨出资共襄盛举。

修复后的钟楼采用内框架结构,楼顶四面可见的圆盘时钟,已由过去德国机械钟换成了国产电子自鸣钟,外型也培整一新。钟鼓楼从此焕发青春,再显风华。钟鼓楼凝结着海峡两岸人民精诚合作,团结奉献的可贵精神,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想象中的古代大观台的模样

2019年的12月3日——13日钟鼓楼开始最新一轮更换,因为钟鼓楼报时钟于1992年更换至此已运行27年。因设备陈旧,近几年来,经常出现不能准点报时、停报等故障,虽经多次维修仍不能解决。

由于市场上难以找到匹配零件维修更换,报时钟故障已无法彻底修复。为让钟鼓楼的报时功能正常运行起来,从2018起,市绿化管理处着手实施报时钟更换工作。新的报时钟为四面钟,基本功能大体与以前相似,在顶楼四面安装,指针同时转动,自动报点,钟鼓楼外观将尽量保持原貌。

今天我们看到的钟鼓楼其实内部构造又进行了新的更替,也更加精准的为泸州报时。

钟鼓楼经历483的变迁,从大观台到钟鼓楼,中间又遭遇兵燹人祸,却依然屹立不倒,它不仅仅是一座钟楼,更象征着泸州坚韧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沽酒客相信,下一个百年我们的钟鼓楼依然会每天准时响起,一直屹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